丁學明
七巧板和九連環(huán)是中國傳統(tǒng)的智力玩具。小時候,很多同學都玩過這兩種玩具,其中玩過七巧板的人更多。七巧板是一種拼圖游戲,將一塊正方形的板按圖所示分割成七塊,就成了七巧板,即五個三角形、一個平行四邊形、一個正方形,以各種不同的拼湊法來拼搭千變?nèi)f化的形象圖案。如圖1。
用七塊板可以拼搭成幾何圖形,如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不規(guī)則的多角形等;也可以拼成各種具體的人物現(xiàn)象,或者動物,如貓、狗、豬、馬等;還能拼成橋、房子、寶塔,或者是中、英文字符。如圖2。
七巧板能成現(xiàn)在這樣拼出如此之多的圖形,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的。追溯歷史應到我國先秦的《周髀算經(jīng)》,當時是將大正方形切割成四個同樣的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后來由宋代的燕幾圖到明代發(fā)展為蝶幾圖,到清初再演變成七巧圖,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宋朝的“燕幾”(圖3)包括兩張4×1的長桌,兩張3×1的中桌和三張2×1的短桌。這七張桌子可以組合成廣狹不同、形式多樣的實用桌,是為今日組合桌具之祖。燕幾的意思是招呼客人賓宴用的案幾,引發(fā)這個點子的人是北宋進士黃伯思,他先設計了六件長方形案幾,于宴會時能視賓客多寡適當調(diào)整位置,隨后又增加一件小幾,七件案幾全拼在一起,會變成一個大長方形,分開組合可變化無窮。已和現(xiàn)代七巧板相差無幾了。
明朝的“蝶幾”包括三角形和梯形(圖4),計六種十三只。用“蝶幾”拼的圖形比“燕幾”圖形要復雜豐富得多,能組成亭、山、鼎、瓶、蝴蝶等形狀,變幻無窮。
七巧板在明、清兩代傳往日本和歐洲。1805年,歐洲的書目中已經(jīng)收有介紹中國七巧板的書籍。日本七巧板分割方式和中國的略有不同,它應該是采用蝶幾樣法的中心正方形變形而成(圖5)。由于日本在1742年出版了《清少納言智慧板》一書,而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有關七巧板的書籍——《七巧圖合璧》是1813年出版的,因此日本人認為七巧板是日本人發(fā)明的。
隨后,1810年在法國,1818年在德國和美國都紛紛出版了關于七巧板的書,在意大利出版的書中還介紹了中國歷史。在這些書的前言中說:這是一種男女老少、達官貴族、平民百姓無不喜歡的消遣游戲。荷蘭作家高羅佩在他的小說中寫了一個啞巴男孩用七巧板拼字來補充他的手勢。據(jù)說法國拿破侖被放逐后就常常玩七巧板來消磨歲月,七巧板傳往歐洲至今風靡不衰。1978年荷蘭人Joosf Elffers編寫了一本有關七巧板的書,書中搜羅了1600種圖形,并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
由于中國七巧板是以等腰直角三角形為基本圖形的智力玩具,有人研究它的組合,得出由一個三角形組成的圖形只有一種;由兩個三角形組成的圖形有三種;由三個三角形組成的圖形有四種;由四三角形組成的圖形有14種,再結合各種組合便得出由七巧板拼成正方形的方法有23種之多。如圖6。
由于七巧板的無窮魅力,吸引了無數(shù)人對它的癡迷。你若想了解更多的七巧板知識,可在網(wǎng)上搜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