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強調(diào)眼見為實,A就是A,B就是B,只要是真實的東西,那它就是確定的某一樣事物??墒鞘聦嵣?不同的人看到的同一件東西可能會出現(xiàn)一定的差異,甚至完全意義相反。大家先看看下面的圖吧,你看出圖上是什么呢?
你可能看到的是一只蝴蝶吧,沒錯,圖上確實是有一只蝴蝶。
你可能看到左右分別有一張臉譜吧,你看的也沒錯,圖上確實有兩張臉譜。
從上例中,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圖形,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能說誰對誰錯了。類似的情況在同學們?nèi)粘I钪惺浅R姷摹?/p>
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兩兄弟:感覺和知覺。
感覺:通過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等感覺器官去感受外界事物的存在。
知覺:在感覺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特點作出整體的反映。
為什么說它們是兄弟倆呢?因為它們聯(lián)系密切,誰都不能離開誰。感覺越多樣,知覺越豐富、越完整。
但是,即使是孿生兄弟,也會有長得不同的地方,所以,有了同樣的感覺,不一定能有同樣的知覺。上例中,圖上就這些圖形筆畫,“感覺”應該是一樣的,可是同學們“知覺”到不同的圖形。原因是知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知覺的選擇性。
同學們,注意了!切入正題!
先舉個例子:上課時聽老師講課,同學們不只聽到老師的話語,而且還可以聽到街上汽車開過的聲音,其他班級老師上課的聲音,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老師的講課聲是我們知覺的對象,他的講話我們聽得很清楚,其他聲音則是這種講課聲的背景,也就是非知覺對象,聽不清楚。對于另一些上課思想開小差的同學,老師的講課聲成了背景,教室外的聲音成了知覺的對象。所以知覺中的對象和背景是相對的,是可以變換的。
說了這么多,其實徐博士是要告訴大家——知覺的這個特性對同學們的學習有重要影響。
第一,對象和背景的差別越大,對象就越容易從背景中區(qū)分出來。例如,同學們在教科書中最重要的地方打上重點符號或用特殊顏色標出,這樣我們就能很好地注意到這個重點內(nèi)容。做錯的題目用紅筆訂正出來,同學們也能很好地知覺到自己沒有掌握好的學習內(nèi)容。
第二,知覺的選擇性也明顯受到知覺者的需要、興趣、愛好、知識、經(jīng)驗的影響。同學們對感興趣的課程內(nèi)容特別敏感,記憶也特別好;對掌握的知識點也很敏感,一看到題目就馬上“知道了”。所以,平時同學們要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學習興趣,增加自己的知識,適當做些練習,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接下來再給大家看幾張有趣的圖片吧,你們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