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文彬
摘要:張愛玲的長篇小說《小團圓》講述的是女主人公盛九莉?qū)τ谧约?0年人生的回憶,回憶極具私人性質(zhì)。表面看來,女主人公既不屬于社會,也不屬于家庭,歸屬感的缺席從頭至尾都在困擾著她對自我的處置。然而,也正是這樣一種現(xiàn)實情勢決定了女主人公自我中心主義生活立場的形成。她不關心家族,也不關心民族,民族生死攸關的時代命運始終難以成為她的敘事中心。近乎殘酷的冷漠似乎是女主人公唯一的鮮明個性,而此種個性之下掩蓋的則是歷史感深度匱缺的實質(zhì)。
關鍵詞:張愛玲;《小團圓》;家族;民族;冷漠;歷史感
Abstract:Eileen Changs novel Little Reunion is about its heroine Sheng Jiulis personal reminiscence of her life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It seems that she neither belongs to the society nor to the family, suffering all through the novel from the lost sense of belonging that draws her into the predicament of identity. However, it is this predicament that decides the formation of her egoistic attitude toward life. Her indifference to her family and her country epitomize her resistant character, beneath the cover of which is in essence the absence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Key words:Eileen Chang,Little Reunion,family, nation, coldnes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中圖分類號:I2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09)5-0025-07
《小團圓》再一次向我們證實,遣詞造句似乎是張愛玲寫作的唯一特長,其所有氣力幾乎都一如既往地耗費在了如何表達那個人樂于咂摸的半明半暗感覺上。然而,也正是由于此種用心,注定了張愛玲在鴻篇巨制上的無所建樹。設若說《秧歌》、《赤地之戀》所暴露出的是歷史容量層面的干癟,那么《半生緣》和《小團圓》昭示的則是思想分量上的嚴重先天不足。需要聲明的是,并非我不重視那獨具張氏特色的半明半暗感覺;我只是想說,由于這半明半暗之間的張力壓根就未能把持住美學上的均衡張力,因而迫使你不得不有意無意地總要往半明處去。如果是可以待在半暗處也好,那至少還能容忍它所制造出的某種朦朧幻覺??蓡栴}是,一旦到了半明處,你便再也無法抑制向往明處的沖動;而等真正抵達明處,最初耐人尋味的感覺自然也就回復為自欺欺人的真相抑或是莫名其妙的滄桑,恰如于《小團圓》首尾兩度出現(xiàn)的這樣的句子:“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愿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在此,一個癡情人自欺欺人的寂寞等待也許還算自知,但緊隨下來的故作滄??删蜎]那么清醒了:“過30歲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見陽臺上的月光,水泥欄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橫臥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藍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30年已經(jīng)太多了,墓碑一樣沉重的壓在心上?!辈还茉鯓?這著力營造的情調(diào)終究還是掩飾不住“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作態(tài)。其實,兩次若即若離的愛情差不多便是主人公盛九莉30歲人生的全部,所謂的滄桑再怎么沉重也不過就是這些實際內(nèi)容。因為視野始終顧及不到身邊遠為宏闊的社會景象,一己片刻間的狹小心思便肆無忌憚地恒久蔓延到了整個天地之間。一副落落寡合的形象,不僅是緣于疏離了社會,亦是緣于家庭的疏離。換句話說,盛九莉不屬于社會,也不屬于家庭,歸屬感的缺席從頭至尾都在困擾著她對自我的處置。這樣一種現(xiàn)實情勢決定了盛九莉只能將自我當作生活的中心,她的訴求就是她的全部。而在獨立之前,她的訴求除了金錢又能是什么呢?金錢是其生活唯一牢靠的保證。應該說,也就是這種近乎偏執(zhí)的物質(zhì)關注斷送了盛九莉同他人可能產(chǎn)生的一切情感交往。
姑且先不論盛九莉與親人間的交往,就拿她和密友比比間的關系來看,心靈溝通的場合也是難見其中的。從她眼里,我們所能看到的這位密友也仍舊擺脫不掉一副重財好利的嘴臉:“比比是精明慣了的,餓死事小,買上當了事大。”盡管在她和比比之間并不存在著金錢依賴的關系,但是在打量對方時,盛九莉依然想不到要去撇開金錢的視角。對于關懷自己的外籍教師安竹斯先生,溫情照舊是建立在金錢上面的。這一樣決定了盛九莉不可能將溫情置于比金錢更重要的地位。在收到安竹斯先生寄來的“有許多破爛的五元一元”的八百港幣時,盛九莉隨即涌出的感想幾乎全部集中在了這錢而非人的身上:“郵包原樣包好了,擱在桌上,像一條洗衣服的黃肥皂。存到銀行里還有點舍不得,再提出來也是別的鈔票了。這是世界上最值錢的錢?!鼻f別以為女主人公對于這破爛八百港幣表現(xiàn)出來的無比多情是由于愛屋及烏,很快我們便會看到,得知安竹斯先生陣亡前線的消息在她那里引出的反應不過就是“震撼抽搐半天才迸出幾點痛淚”,而且毫不影響她“繼續(xù)洗襪子”。但是,接下來的一番心理活動卻委實讓我們有些摸不著頭腦:“她最不信上帝,但是連日轟炸下,也許是西方那句俗語:‘壕洞里沒有無神論者。這時候她突然抬起頭來,在心里對樓上說:‘你待我太好了。其實停止考試就行了,不用把老師也殺掉?!碧热粽f是痛苦讓盛九莉一時間有了神經(jīng)錯亂的后果,那這痛苦我想應該也不是因為安竹斯先生的死訊,倒該是因為那場即將到來的大考帶給她的持續(xù)緊張,誠如作品一開篇所描繪的那樣:“大考的早晨,那慘淡的心情大概只有軍隊作戰(zhàn)前的黎明可以比擬,像《斯巴達克斯》里奴隸起義的叛軍在晨霧中遙望羅馬大軍擺陣,所有的戰(zhàn)爭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為完全是等待。”此后的事實也在證明,安竹斯先生顯然并未在盛九莉的心里占有什么位置,他不過就是其生命中一個不走運的過客而已。至于愛情這一最具個人私密性情感在盛九莉那里的姍姍來遲,這與其說是機緣的宿命,還毋如說是她個人情竇的自我封閉。
不能不承認,在經(jīng)驗上,盛九莉同張愛玲本人之間的確存在著很大程度的重合,前者身上的落寞氣質(zhì)直接訴說的就是后者壓抑的心聲。事實上,《小團圓》很難不讓人將其視為張愛玲一次漫不經(jīng)心的私人回憶。說其“漫不經(jīng)心”,是因為我不知道張愛玲究竟意欲通過這樣一部文本表達什么。或許張愛玲本來就不想表達什么,畢竟,她的此次回憶完全屬于一種私人化行為,傾聽者絕非其所需。故此,《小團圓》更酷似一種囈語,沒有起承沒有轉(zhuǎn)合,隨心所欲思路恍惚。對于枝蔓繁蕪的家族人物譜系,張愛玲根本無心梳理交代,她以為面對這些的只是她自己,而不是作為讀者的陌生人。處處顯得有些任性隨意的語焉不詳和指代不明,對于讀者像是考驗更像是遮掩。顯而易見,即便是在她和讀者之間,張愛玲也沒有信心建構(gòu)起某種良性關系。這樣的隱衷說明的無非就是一種愛之能力的匱乏,此種匱乏反映在盛九莉身上,則是激情的不在和冷漠的拒斥。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盛九莉非但不致力于人際關系的建構(gòu),反而從一開始就試圖淡化甚至是抹去自己與生母之間的親緣關系。生母被她稱之為“二嬸”,這種錯位的親情關系是“她因為伯父沒有女兒,口頭上算是過繼給大房”的緣故。然而,盛九莉執(zhí)意要在心理上解除生母的歷史地位,卻也并非是想重新確認或者理順自己同伯父伯母之間的契約關系。實際上,在弟弟面前,“她又跟著他稱伯父母為大爺大媽,不叫爸爸媽媽”。也就是說,她并沒有從內(nèi)心接受這一人為確定的親子關系。這也難怪,她僅是“口頭上算是過繼給大房”,伯父伯母不過是擔當了一個養(yǎng)父養(yǎng)母的名分罷了。其實,一直主要還是由生母供給著她獨立之前的所有開銷。倒是可以一怪的是,如此名不副實的扭曲親緣關系似乎竟然并未招致盛九莉的任何不適。“過繼”沒有給盛九莉造成某種被拋棄的失落感,相反,稱親生父母為“二叔二嬸”,反叫她“從小覺得瀟灑大方”。由此不難見出,血脈的固有聯(lián)系在盛九莉那里是壓根無效的。盛九莉是個不需要歷史的孩子,歷史無法在她的身心扎根。當然,這并不表明盛九莉生來就是個怪胎,一切皆取決于歷史自她那里是如何開始的。她從父母那里得到歷史的饋贈,而父母卻未能在這歷史之中付出應有的情感。沒有情感的歷史注定難以成為維系的力量,進而無法使人擁有在世的根基。要知道,所有的關系都必須仰仗這個根基的支撐,這個根基乃是愛和善的根基。換言之,一切真正關系的確立皆只能借助于愛和善的力量;恨和惡僅有摧毀真正關系的可能。根基的缺失促使盛九莉淪為了永久的漂泊者,安全感之于她始終是陌生而又渴望的。但是,我們必須清楚,盛九莉無需對此負責;親子關系的松散是其父母角色失職帶給她的必然不幸,這一不幸極有可能是終生性的。如替盛九莉說句公道話,不是她本人不想承認既有的歷史關系,實是她沒有承認這種關系的能力。在此,承認所需要的是寬容的能力,而寬容歸根結(jié)底還是愛的能力。作為能力,愛同樣是歷史性的,因為它是傳承性的。盛九莉沒能從父母那里傳承到這樣的歷史,所以便不可能繼續(xù)發(fā)揚這樣的歷史。假如父母不把自己看作父母,孩子也就不能把自己看作孩子。簡而言之,父母沒有讓盛九莉體會到愛,因此才導致了她不會去愛。
相較而言,母親比父親更多地介入了盛九莉的生活,她自然應同母親存有著更為親近的關系。但事實并非如此,在同母親相處時,盛九莉從來就沒有自在過。母親去學??此?跟她一起散步,這也會讓她深感意外:“跟她母親并排走著,非常異樣?!边@種不得不親近卻又彼此厭嫌的母女關系,或許能從下面她關于兒時的一段回憶里尋出些許端倪:
蕊秋難得單獨帶她上街,這次是約了竺太太到精美吃點心,先帶九莉上公司。照例店伙搬出的東西堆滿一柜臺,又從里面搬出兩把椅子來。九莉坐久了都快睡著了,那年才9歲。去了幾個部門之后出來,站在街邊等著過馬路。蕊秋正說“跟著我走;要當心,兩頭都看了沒車子——”忽然來了個空隙,正要走,又躊躇了一下,仿佛覺得有牽著她手的必要,一咬牙,方才抓住她的手,抓得太緊了點,九莉沒想到她手指這么瘦,像一把細竹管橫七豎八夾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亂。在車縫里匆匆穿過南京路,一到人行道上蕊秋立刻放了手。九莉感到她剛才那一剎那的內(nèi)心的掙扎,很震動。這是她這次回來唯一的一次形體上的接觸。顯然她也有點惡心。
由身體接觸產(chǎn)生的劇烈心理反應,已然說明了母女二人之間遙遠的心靈距離。而“蕊秋”或“她”的指稱,則仿佛意在將母親置于一個與己無關的視點上。盛九莉冷漠內(nèi)心的驚人之處就在于,她好像打一開始便能獨立于母親對于自己的好惡,絲毫不期待一位母親該為幼女所能擔當?shù)囊磺?。而母親已然為她所做的一切,又無不被其簡單折算成了金錢冷冰冰的數(shù)字。童年經(jīng)驗賦予盛九莉的認識是,金錢是她與母親之間親情關系的唯一提示。顯然,在她和其他親人之間,包括其親人彼此之間,金錢也是唯一的媒介。前面談及她試圖淡化甚至是抹去同生母之間的親緣歷史關系,即體現(xiàn)于其“二嬸的錢我無論如何一定要還的”這種執(zhí)著意志上。母親的存在令她意識到的永遠是一種痛苦的虧欠,只有償還了這種虧欠,她方能徹底獲得心理上的安寧,而這所謂的安寧其實就是可以做到將母親平靜遺忘。就此說來,盛九莉的償還愿望事實上更接近于一種報復,同感激之心絕無任何干系。與愛的感激相比,恨的報復總是難以抑制住急切的躁動。因此,同樣是存在虧欠的關系,戀人邵之雍之于她卻不構(gòu)成絲毫償還的壓力。不難發(fā)現(xiàn),即使是在前者身陷困窘,最需資助的時刻,即使是此刻的她也完全有能力為其提供資助,積極的行動在盛九莉身上卻也還是遲遲無以顯現(xiàn);致使她無所作為的一個根本原因即是“二嬸就要回來了,我要還二嬸的錢”。很明顯,因為彼此關系中有著愛的情感(毋寧說這種關系是由她個人自主建立的,不具有歷史性),所以她之于邵之雍的虧欠,產(chǎn)生的便不再是償還的焦慮而是回報的善意了?;貓罂梢缘却?償還卻急不可耐。直到母親表示堅辭她的償還念頭時,盛九莉才終于舍得對落泊的戀人慷慨解囊,出示一下自己的愛意了。
這里有必要說明的是,在我看來,盛九莉?qū)τ谏壑旱膼蹜斔悴簧霞兇?或者說,在他們之間,真正的愛壓根就不存在。盛九莉僅僅是一直在理念上相信愛情的存在,然而這并不就能夠彌補其在愛之能力上的先天匱缺;“相信”只不過是保證了她愛情幻覺開始的可能。無論如何,在沒有關愛的環(huán)境里成長起來的盛九莉是無從領會愛的意義的。赤裸裸的利益關系所能給予她的教化除去勢利之外別無其他,她的愛必須得落實到物化的形式來。作為一個孩子,她的諸多早熟表現(xiàn)皆與這勢利有關。譬如,對于三姑“喜歡純姐姐還是蘊姐姐”的戲問,她的回答是“喜歡蘊姐姐”。她給自己的解釋是“因為她不及純姐姐,再說不喜歡她,不好。純姐姐大概不在乎。人人都喜歡她”。無疑,這樣的“喜歡”肯定和同情無關。而當竺大太太問到“喜歡二嬸還是三姑”時,她經(jīng)過了一番思索,得出的答案是“喜歡三姑”。思索的過程是這樣的:“但是她知道她跟二嬸有點特殊關系,與三姑比較遠些,需要拉攏。二嬸要是不大高興也還不要緊?!备〉臅r候,父親“抱她坐在膝上,從口袋里摸出一只金鎊,一塊銀洋”,問她要哪個?她的反應仍然沒有那么直接:“老金黃色的小金餅非??蓯?比雪亮的新洋錢更好玩。她知道大小與貴賤沒關系,可愛也不能作準。思想像個大石輪一樣推不動??嗨剂税胩煺f:‘要洋錢?!北砻婵磥?盛九莉自幼便懂得為他人著想,十分在意別人的感受,然而這樣的體諒之心充其量也就是一種知趣罷了。成人之后的盛九莉在某個場合自我昭示的也正是這樣一種心理:“其實就連那時候,在兒童的眼光中她們也已經(jīng)不年輕了。永遠是夕陽無限好,小輩也應當代為珍惜,自己靠后站,不要急于長大,這是她敬老的方式。年輕的人將來日子長著呢,這是從小常聽蕊秋說的?!庇需b于此,每當我們遭遇“緒哥哥矮,九莉自從竄高了一尺,簡直不敢當著他站起來,怕他窘”之類的多情場景時,確亦無需將其理解為具有愛之實質(zhì)的情感。愛是給予他人的好,勢利則是在向他人討好,討好最終不是為了他人的好,乃是為了自己的好,是基于自我保護策略的一種取悅和諂媚。如果說愛所表征的是強者的品質(zhì),勢利表征的卻是弱者的德行。從根柢上來說,勢利源于弱者的自私本性。愛的匱乏加之自私的貪婪,在相當程度上合力促成了盛九莉自戀的稟性。邵之雍之所以能夠順利被其所接納,原因首先即在于是他而非別人滿足了她自戀的心理需求。湯孤鶩雖然較早認可了盛九莉的寫作才華,但對此并不表示欣賞;邵之雍是第一個認真撰文對其作品給予贊譽的人,這極大地刺激了盛九莉的虛榮心。此外,邵之雍在她面前總是一副謹小慎微的樣子,在別人面前卻又是一副傲慢蠻橫的樣子,這迥然不同的兩副作派更是令她的自我中心期待感有了空前的增強。她毫不掩飾地承認自己崇拜他,一反保持已久的矜持者形象,實質(zhì)上只是意欲借此強調(diào)對方所給予她的熱烈崇拜罷了。她真正崇拜的是他對她的崇拜,她給予他的回應終究還是要回到她自身上來。她愛他,但更愛她自己,也恰是緣于此,面對他的急需幫助和自己償還母親的急切意愿,她才會作出選擇后者的舉動。在一個極度自戀者那里,愛她的人永遠不及她恨的人更重要,因為她不可能領會愛所蘊藉的實質(zhì)性珍惜內(nèi)涵。既然自戀的主體關注的僅僅是其自身,因而所謂的愛情發(fā)生時,這一主體往往不會在對方那里投入多少能夠令其“忘我”的精力。畢竟,對方的存在只是一個幻象,它僅有的價值就是為了確證其自戀的真實發(fā)生。所以,盛九莉不必考慮自己是否真愛這個邵之雍,也不必介意他當時有婦之夫的身份,更不必顧及他所充當?shù)拿褡遄锶说慕巧?。即便是他淫亂成性,盛九莉也照樣無意計較。愛情排他性規(guī)律在盛九莉這里的失效,與其說揭示的是其胸襟的博大,倒不如歸之于其愛意的分外淺淡更加合理。等到邵之雍的替代者燕山輕易出場時,等到她自認“她對他是初戀的心情”時,等到“她再看到之雍的著作,不欣賞了”時,一切已經(jīng)昭然若揭??梢?對盛九莉而言,該不該愛某個男人的問題是不存在的。故此,盡管在她和邵之雍的情感糾葛里有著道德甚至是罪過的重重界限,但盛九莉卻是可以全然做到視而不見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道德或罪過不都是屬于歷史的嗎?而盛九莉始終在致力的不恰恰就是清除自我身上所有的歷史聯(lián)系嗎?一個沒有任何社會關系的人是無需在乎外界的利益的。在償還母親的意愿擱淺之后,我們看到,盛九莉并沒有就此停止她對母女等親情歷史關系的刻意抹煞。先是把母親送給她的一副翡翠耳環(huán)賣掉,因為“那副耳環(huán)總使她想起她母親她弟弟,覺得難受”;后又是將母親給她的仿紫瑪瑙珠項圈轉(zhuǎn)贈予南西阿姨。盛九莉無時無刻不在不動聲色地作著走出既有歷史的努力,歷史之于她是桎梏是悲哀,是不堪回首的沒落廢墟,恰若其對于回憶的這番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