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云
(長江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糧食主產區(qū)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的調查與分析
謝 云
(長江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以荊州為例,通過實地調查、統(tǒng)計分析年齡、收入、文化程度等變量對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的影響,提出從新農村文化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修建農村閑暇設施等方面構建文明的閑暇消遣方式,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糧食主產區(qū);農民;閑暇生活;消遣方式
隨著農業(yè)機械的普遍應用和勞動技術的改進,農民尤其是糧食主產區(qū)農民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多。地處江漢平原的荊州是國家糧食主產區(qū),也是農村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qū)之一。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業(yè)科技進步使農業(yè)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盡管農民在生活上還沒有完全達到小康水平,但他們卻成為閑暇時間最富裕的群體。農民閑暇生活質量差、時間浪費大[1]。如何引導農民選擇健康積極的閑暇消遣方式,成為當前急待解決的問題。
1.1 資料來源
利用“一村一大”學生放暑假的機會,讓學生把問卷帶回本地農村進行調查。首先,選取荊州市3個村共23個村民小組的1 324戶作為研究總體。選取這3個村的原因有三:一是3個村農民在第一產業(yè)純收入人均占比均超過70%;二是3個村都是以傳統(tǒng)種植業(yè)為主,其研究結果能較好地推及到荊州市的其他農村;三是3個村農業(yè)生產條件好,特別是機械化水平高。然后,每個村民小組隨機抽取6戶,每戶中任選1人作為研究對象,選取范圍為該地的成年居民(年齡18歲及以上,不含學生和外出務工人員)。其中男性67人,女性71人,平均年齡45歲。共發(fā)出調查問卷138份,回收有效問卷138份,回收有效率為100%。
1.2 研究方法
采用抽樣調查和典型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實地調查,并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利用頻數、頻率和影響度分析探求出農民閑暇消遣狀況。
表1 閑暇時間變化調查表(2008-08)Table 1 Survey to trend of farmers’leisuretime(August,2008)
2.1 關于農民閑暇時間變化的調查
筆者設題:“與過去2年相比,您的閑暇時間變化如何?” 經統(tǒng)計分析,農民的閑暇時間變化感受情況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有63.8%的農民回答“增多了”,僅有6.5%的回答“減少了”。 農民閑暇時間總體上增加。訪談了解到,糧食主產區(qū)農民一年的農業(yè)勞動時間不超過3個月,基本形成了“3個月干,8個月閑,1個月忙過年”的時間分配格局。
2.2 關于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多樣化的調查
表2 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排序表(2008-08)Table 2 Sequence of amusements duringfarmers’leisure time(August,2008)
筆者設題:“您在閑暇時間經常進行哪些方面的消遣(可多選,若沒有選項另外填寫)?經統(tǒng)計分析,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排序見表2。
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出現(xiàn)多樣化。調查問卷表中給出的9種消遣方式農民都有選到,農民還另外填寫了跳舞、下棋、針線活、宗教迷信、“買碼”等消遣方式。從表2可以看出,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以娛樂型消遣方式(如打牌、看電視)為主,提高素質型活動(如看報紙雜志、散步)極少。另外,走親戚這項在農村帶有傳統(tǒng)意義的消遣排到了聊天、閑呆、逛街、上網之后,原因在于:其一,青壯年農村勞動力的外出務工使得婚慶喜事大多集中在春節(jié)前后;其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得農民親屬相對減少;其三,農民外界交往范圍擴大;其四,農民閑暇生活日益豐富。
2.3 關于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受年齡、收入、文化程度等變量影響狀況的調查
表3 不同年齡組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排序表 (2008-08)Table 3 Sequence of amusements during leisure timefor farmer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August,2008)
(1)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受年齡變量影響狀況的調查 調查對象138人中,按年齡層次分為3組。16~29歲為青年組,有21人;30~59歲為中年組,有78人;60歲以上為老年組,有39人。經統(tǒng)計分析,農民的閑暇時間消遣方式受年齡的影響結果如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出,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受年齡變量影響較大。青年組閑暇時間選擇上網的頻率最高,而進一步的調查表明,其上網的目的大多是游戲、聊天和看電影。中年組閑暇時間選擇打牌的頻率比較高,而進一步的調查表明,其打牌的目的主要為了贏錢。老年組閑暇時間選擇看電視的頻率最高,而進一步的調查表明,其看電視多為了打發(fā)時間。當然,各個年齡組的提高素質型閑暇活動(如看報紙雜志、散步)都很少,這是農民的普遍現(xiàn)象。
(2)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受收入變量影響狀況的調查 調查對象138人中,按人均年純收入分為4組。2 000元以下為低收入組,共38人;2 000~4 000元為中等收入組,共76人;而4 000~8 000元為較高收入組,共15人;8 000元以上為高收入組,共9人。經統(tǒng)計分析,農民的閑暇時間消遣方式受人均年純收入的影響如表4。
從表4可以看出,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受年齡變量影響較大。人均年純收入不到2 000元的農民,看電視為其首選;2 000~4 000元收入層次的農民,閑暇時間主要用于打牌;4 000~8 000元收入層次的農民,閑暇時間選擇聊天的頻率高;值得注意的是,8 000元以上收入層次的農民全部選擇了看報紙雜志,散步這種消遣也全部集中在高收入組。
(3)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受文化程度變量影響狀況的調查 調查對象138人中,按文化程度分為5組。不識字或識字很少,有8人;小學文化程度有75人;初中文化程度有42人;高中文化程度有11人,大專及以上有2人。138個樣本文化程度略低。主要因為,選取范圍不含學生和外出務工人員,平均年齡45歲。經統(tǒng)計分析,農民的閑暇時間消遣方式受文化程度的影響如表5。
表4 不同收入組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排序表 (2008-08)Table 4 Sequence of amusements during leisure time for farmers in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August,2008)
表5 不同文化程度組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排序表(2008-08)Table 5 Sequence of amusements during leisure time for farmers in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 groups (August,2008)
從表5可以看出,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方式受文化程度變量影響較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民閑暇用于娛樂消遣的活動多,主要集中在打牌、看電視等。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則提高自身素質的閑暇活動多,如看報紙雜志、聊天等。小學、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閑暇活動最為豐富,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閑暇活動內容最少,僅有4項活動,經訪問了解主要原因在于當地的閑暇設施缺乏。
總體上看,糧食主產區(qū)農民閑暇時間消遣活動質量不高。如何讓農民閑暇時間變得有價值,使他們的閑暇生活更加充實。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以開展新農村文化建設為指導,引領農民閑暇生活新風尚
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2]。隨著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深入開展,文化對思想建設的感召力、對人才成長的鑄造力、對閑暇消遣的引導力日益產生顯著的影響。調查中發(fā)現(xiàn),荊州農村廣泛存在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如荊州花鼓、湖北大鼓、嗩吶、賽龍舟等大部分已經消失。針對糧食主產區(qū)農村青壯年大規(guī)模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增多的特點,可開展大眾文化活動,如老年腰鼓、花鼓戲、秧歌、說書評書等;可創(chuàng)作出一批反映時代精神、體現(xiàn)農村生活、激勵農民斗志的優(yōu)秀作品,把它搬上銀幕,更好地服務農民。調查中就有農民感言“電視入了戶,節(jié)目不姓農”;還可直接從村莊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讓農民自編自演相聲、小品等說唱節(jié)目。新農村文化建設要突出一個“新”字,要有新招法,實現(xiàn)文化內容、文化形式、文化手段的創(chuàng)新,更好地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領農民閑暇生活新風尚。
3.2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前提,推動農民閑暇生活新發(fā)展
調查統(tǒng)計顯示,138位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為3 310.7元。用于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全年平均只有216.5元,排在食品消費、居住消費、交通和通訊消費之后。稅費改革啟動后,農民負擔大大減輕,緊接著又將糧食補貼直接補到農戶,再加上糧價大幅度上漲,糧食主產區(qū)農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程度增加,可是仍低于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農民閑暇多、閑錢少。僅有的閑錢不敢花、不想花、不愿花。收入低下導致農民閑暇時間主要消耗在低層次的消遣娛樂方面, 閑暇消遣方式庸俗化。用于提升素質的活動少,很少有農民進行自我學習、自我充電、自我發(fā)展。消費是收入的函數,要發(fā)展閑暇消費、提高消費質量最直接的限制因素就是收入。增加農民收入,倡導“消遣經濟”,可以推動農民閑暇生活新發(fā)展[3]。
3.3 以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為核心,提升農民閑暇生活品位
調查顯示,荊州市農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絕大部分只有小學或初中文化。文化素質低下使得許多農民對“閑暇”有錯誤的認識,“閑暇可有可無”、“賺錢第一,閑暇第二”、“閑暇就是為了打發(fā)時間”、“閑暇就是無所事事”、“閑暇消費就是浪費”等等。正是這些觀念使農民在選擇消遣方式上,提高素質型、發(fā)展型消遣方式少,閑暇生活品味不高。只有提高農民文化素質,讓農民從一些傳統(tǒng)的、落后的觀念中解放出來,農民才能享受閑暇時光、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要提高農民素質涵養(yǎng),可以投資建設圖書室、資料室、文化活動中心等文化基礎設施[4];可以鼓勵村民訂報紙,看中央7套的節(jié)目以及一些科教文體類的書籍;可以利用廣播、遠程教育、墻報、宣傳欄等形式,組織農民學文化、學科技、學法律。另外,“知識下鄉(xiāng)”也是一種很好的增長農民知識的手段,可以加大其覆蓋面。
3.4 以修建農村閑暇設施為保證,拓寬農民閑暇生活選擇
農民閑暇生活單調、枯燥、乏味,農村閑暇設施缺乏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應加大對農村休閑公益設施建設的投入量。當筆者問到“如果有機會改善您的閑暇生活狀況,您最希望在哪些方面有所改進?”時,有48.6%的人希望像城里的社區(qū)一樣建一些健身設施,有19.5%的人希望能添置兵乓球臺,有10.3%的人希望能修個村資料室,還有21.6%的人觀點不一,有象棋桌、臺球桌、籃球架、評書說書館、茶館等。公益休閑設施的缺乏是制約農民開展素質型活動的重要因素。應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xiāng)鎮(zhèn)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多方位、多渠道籌集資金,投入修建縣、鄉(xiāng)鎮(zhèn)、村休閑設施,構建農村閑暇消遣服務網絡,拓寬農民閑暇生活選擇。在休閑設施的選擇上,一定要結合本地實際。如近一半的被調查者希望修建健身設施,考慮到農村留守老人及留守兒童多,可以增加一些適合老人和孩子使用的健身設施。
[1]陳桂香.農民閑暇消費論——兼論新型農民的培育[J].農村經濟,2008,(5):126~129.
[2]張振德.農村先進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靈魂[J]. 領導科學,2007,(7):14~15.
[3]費孝通.費孝通文集(第2卷)[M]. 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22.
[4]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 2749個村莊調查[J].農村金融研究,2007,(8):10~23.
2009-05-21
謝 云(1976-),女,湖北荊州人,管理學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yè)經濟管理.
10.3969/j.issn.1673-1409(S).2009.03.030
F328
A
1673-1409(2009)03-S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