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宇 李朝霞
新課程改革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新課程改革浪潮中,教學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還是課堂,語文學科也不例外。因此,抓住了課堂教學,也就抓住了新課程改革的關鍵,也抓住了語文學科學習和建設的關鍵。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尊重本學科的自身規(guī)律施教外,還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這就是語文教學的藝術。而在眾多的語文教學藝術中。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誘導藝術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提問是引起學生反映。增強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師力主“以問題為中心”的新課改理念。從提問人手,設計有價值、有趣味、有創(chuàng)意的思考問題,變教師的單向傳授為師生的共同討論,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思而后得”,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就是踐行新課程改革中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對此,孔子在《論語·述而篇》里講得很好:“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而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也。”由此可見,調動學生學習的藝術就是激發(fā)學生開口的藝術。而在激發(fā)學生開口的活動中,教師最大的機智在于提問。教師的提問應該能夠引領課堂的教學方向??梢哉f。一堂語文課的優(yōu)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將制約著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
然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由于不懂提問的藝術,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出現了不少誤區(qū)。具體表現在:
1,提問簡單化,缺乏思考價值。有些老師喜歡同“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使提問缺乏思維力度。一堂課下來,學生問題是回答了不少,但是,收獲卻很寥寥。
2,提問模式化,缺乏創(chuàng)新價值。如“文章分幾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寫作特色是什么?”等等,使提問變得機械呆板,一成不變。先不說這種條分縷析的“紅領巾”授課法理念早已落后,單從操作上來說,長此以往,學生也會對這種千篇一律的分析模式生厭。
3,提問零散化,脫離教學目標。致使學生抓不住學習重點,而陷入學習的誤區(qū);或把文本肢解為一個個問答題,學生無法在宏觀上理解文本。更無從賞析文本。
4,提問繁難化,強求時效一致。有時為完成教學目標,在提問后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立刻作答,老師甚至一再暗示,直到與標準答案相吻合才算滿意。長此下去。學生的思維最終也沒有得到應有的訓練。這也很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以上種種提問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它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鍛煉思維能力了。因此。都是無效的課堂教學。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從實際出發(fā),根據語文教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問。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探究問題;另外。還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觸發(fā)點與青少年心理行為特點,找出能誘發(fā)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竅”上。
探討課堂提問的各種方法,使問題的設計富于目的性、針對性和啟發(fā)性,有助于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筆者在長期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一些有關教學提問的經驗和實例,今特撰寫成文,以期拋磚引玉,共同建設和經營語文課堂教學這一領域。
一,巧設懸疑式提問,導入課文學習
電視節(jié)目預告往往僅僅給觀眾幾個精彩的鏡頭和片段,就一下子能將觀眾的胃口吊足,使人欲知不能,欲罷不忍。這種喚起人們高度關注、產生窮根究底心理的藝術手段,就叫做懸念。事實證明,懸念往往會緊緊抓住受眾的接受心理,引領學習的興趣。這對青少年學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課文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巧妙設置一些懸念式提問,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探索課文的熱情,是很好的方法。例如,筆者在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講到“負荊請罪”一節(jié)時,是這樣導人這一課時的教學任務的:
“同學們,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因為小學的時候,我們就學過一篇《將相和》的課文。請大家仔細思考一下,替小學教材的編者說說,為什么用《將相和》而不用《相將和》呢?為什么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了,廉頗就不服氣了呢?對照課文,看看廉頗是怎么認識這一事情的?找出原文來,議一議?!?/p>
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在上《死海不死》一文時,是這樣設問,導入課文學習的:
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
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fā)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無味的說明文卻能使學生學得饒有趣味,關鍵在于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無獨有偶。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也很注意發(fā)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地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于是,教者在此基礎上,接著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問題。
當然。課堂上設置懸念式的提問,應該從實際出發(fā),結合課文的學習重心。一直引領學生思維的始終,成為師生課堂對話的核心問題。絕不能大而不當,甚至故弄玄虛。
二,巧設提挈式提問,揭示課文思路
古人說:提綱而眾目張,振領而群毛理。這在語文教學中對我們不無啟示。課堂教學中,若能夠設計出層層深入的系列組合問題,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逐層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就會像整飭衣服時,先提衣服后領一樣,剩下的事便順理成章。對此,《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也有很形象的比喻:“普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后得。”筆者在教學《<名人傳>序》一文時,先布置學生默讀課文,并設置了這么幾個問題,出示在大屏幕上:
“1,作者心目中的‘名人(即文中所稱的‘英雄),是些什么樣的人(具有什么樣的特征)?請從課文中找出原文回答?!?/p>
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圈記標注相應的文字,結果,學生很快就找出了課文中的文字,明確了作者心日中的“名人”的幾點標準:“①擁有:為了善而受苦的偉大的心靈。②并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并且,主要是成為偉大,而非顯得偉大。③都是:一種長期的受難。(以上均為課文原文,筆
者注)”。這就很順利的找到了作者行文的思路,為后來領略序文的特點和寫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誠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作者思有路,有路識斯真。
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后,筆者緊接著出示了第二個問題:
“2,序文中提及的英雄,都是因承受苦難而精神偉大的人。哪些宗教也提倡承受苦難?它們和作者所提倡的承受苦難的精神是否相同?”
根據教師出示的關于宗教的參考資料,結合自身的課外知識。學生合作討論。研探之后,明確了兩者這樣的區(qū)別:羅曼·羅蘭認為,不甘平庸的人必須承受苦難,苦難是人生的催化劑??嚯y能使英雄的品格更高,為在黑暗中受苦的他人指明前進的方向。佛教認為,人來到世上是來受難的;基督教認為,人來到世上是來贖罪的。一切宗教都是很重視苦難的價值,認為通過受苦,人可以進人天國、極樂世界。但它們主張受苦受難都是為了自己,和羅曼·羅蘭相比,區(qū)別何啻天壤!有了這些對比,學生對羅曼·羅蘭的偉大人格和其思想境界的認識也更進一步。
這些問題的提出和圓滿解決,帶動了全文的理解,推動了對課文結構的認識,為后面總結《(名人傳)序》所體現的“序”這種文體的特點,明確序文的寫作手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巧設矛盾式提問。營造教學高潮
語文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不斷地進行著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學生之間未完成學習任務,也不斷地進行著思維碰撞。這就要求,45分鐘的課堂教學,絕不能平鋪直敘,平淡無奇。因為,按部就班的教學推進和波瀾不驚的教學組織,很容易導致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冗長沉悶和學生學習興趣的消退喪失,從而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流程,好比水流在不斷地流動。因此,很有必要尊重學生的受眾心理,按照課文的重點和難點,設置令學生印象加深、理解透徹、感悟深化、情緒高漲的提問,極力營造教學高潮,使課堂教學的氛圍熱烈亢奮。學生參與意識濃厚活躍,促使學生的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迅速進入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筆者在教學美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富蘭克林的《美腿與丑腿》一文時,在引導學生找出了“長處和短處”“優(yōu)點和缺點”“積極與消極”“樂觀與悲觀”等等情狀的對比后,抓住課文中富蘭克林的一句話“對于那些有著吹毛求疵之癬之徒,我們可以拒絕和其交往”這一“丑腿”,進而設置思考問題:
“作為美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富蘭克林,在對待只見‘丑腿者時,顯然也有不足之處。我們怎么去看待他的這一‘丑腿?”
于是,課堂上,學生大膽質疑權威和名人、偉人。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有維護富式的權威的,有捍衛(wèi)真理理性的,有認識模糊和糊涂的,……眾說紛紜,似乎莫衷一是。這時,筆者出示《世界歷史名人大辭典》一書中關于富蘭克林的文字簡介部分:
本杰明·富蘭克林(1706——1790),美國18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曾任美國總統。本杰明-富蘭克林于1706年1月17日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頓,八歲入學讀書,但只上了兩年的學后,就因家境貧寒而輟學從工,所有知識基本靠自學獲得。他不僅是一位優(yōu)秀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他曾參加了《獨立宣言》的起草工作,還參加了制定美國憲法的活動,并組織了反對奴役黑人的運動。湯姆斯·杰弗遜(另一位美國總統)曾贊譽他為“當代最偉大、最光彩的人物”。
于是,師生最終達成了一致的觀點明確:歷史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是寬容的,更多的是看到了他們的“美腿”——即優(yōu)點。
四,巧設假設式提問,拓展認識境界(提升思維品質)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缎抡n程教學標準·語文》特別強調學生“經歷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體會了什么”。有人專門統計過,其中的關鍵詞“體驗”,總共出現了17次,貫穿于“目標…建議”“評價”三部分中。由此可見,以學生為中心,巧妙設置教學情境和問題,是契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的。比如。筆者在教授《秋水》一文時,引導學生找出了“河”與“?!备髯圆煌木跋?,并進行了仔細的對比分析,使學生建立了對“渺小”和“宏大”的初步認識后,進一步設置思考問題:
“河伯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與不足,對氣象宏大的海神若充滿了欽佩之情。假如你是海神若。你會對河伯怎么說呢?請以海神若的身份,寫一段話,答復河伯?!?/p>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回答得很積極、踴躍。有的寫道:“人應該有自知之明?!庇械膶懙溃骸爸t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么多的回答中,更是有一個,如黃鐘大呂,令人回味無窮:“河伯啊,我的氣象和景觀是比你大很多。但是,我們都應該知道:比我更大的是大洲。比大洲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還有宇宙,還有人們的心靈世界!”這個學生所寫的,就一下把莊子的“宇宙無限論”的思想展示得淋漓盡致!多么高遠深邃的見解,多么富于科學性的表述啊!可以說,這個學生的回答,等于替代了授課教師,提升了全班同學的思想認識境界,也是對整個課堂學習的一個完美的總結。
五,巧設對比式提問,聯及社會生活
語文學習不能“閉關鎖國”,學習語文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倍泵鎻V闊的社會生活。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和根本。因為,每一個學生都要進入到社會生活的廣闊空間中去。都要用語文知識和能力,來營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因此。語文學習應該聯系社會生活,拓展思想認識。筆者在教學《濤經·衛(wèi)風》一文時,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分析了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思想特征之后,讓學生欣賞流行歌曲《香水有毒》,聽的同時,一并出示了其歌詞。然后提問:
“經典課文《氓》和流行歌曲《香水有毒》中的女主人公,其性格和形象有什么區(qū)別?請從中找到相關字、詞、句,加以說明?!?/p>
學生興致勃勃地探討、交流后。結合相關語句,明確回答:《氓》中的女主人公,性格是剛烈和堅貞的,她能從事實中找到婚變的癥結,并且斷事果敢;《香水有毒》中的女主人公,性格是屈從和卑謙的,她不能發(fā)現問題的本質,處事十分軟弱。并進一步認識到,這是教師結合身邊的語言現象和社會現實,在對他們進行有趣、有力和有益的思想教育,促成其樹立正確、健康、有益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為順利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其實,從高中語文教材中,還可以找出不少能夠進行對比發(fā)問的例子:
《鴻門宴》一文中,從范增“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和“吾屬今為之虜矣!”二句的比較中,可以設疑,讓學生感悟范增所表達的含義的區(qū)別。而《荷花淀》“探夫遇敵”一節(jié)中,有兩處寫到劃水聲。一處為“嘩,嘩,嘩”,一處為“嘩,嘩嘩,嘩嘩嘩”。我們也可以兩相對比。設置研討問題,引起討論。這樣,我們緊扣文本。引導學生揣摩相似的語句中寄予的精微區(qū)別,就達到了落實語文的“工具性”的目標。而且,對于長長的課文,僅從兩處句子的比較提問和討論中,讓學生體會到文章人物刻畫和情景描寫的特點,可謂是窺一斑而知全豹,這也是對學生的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