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全球熱映的好萊塢災難大片《2012》一改以往對中國人的惡意丑化,而將中國人塑造成為全人類文明的拯救者。當方舟出現(xiàn),銀幕上顯示大大的英文字母“CHINA”之時,中國影院里無不報以熱烈的掌聲。那么,好萊塢為何要“討好”中國人呢?
其實,好萊塢首先是個經濟體,它每年的利潤高達300億美元,但它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政治經濟學邏輯,而這一切都在《2012》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先來看好萊塢的政治邏輯。好萊塢一直就非常注重“政治正確”問題??梢哉f,影片《2012》是一部弘揚美國精神的“主旋律”電影。與其說影片是對世界末日的一種災難性描述,不如說這是一部反映中美攜手共同拯救人類的一次大行動。實際上,在《2012》中美國依然是拯救人類行動的領導者,而其它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則只是響應者。這不僅僅是電影對中美關系的一種期待,更是迎合現(xiàn)實政治中美方的一種期待。而且該片的檔期正好與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訪華的時間上有所重合,不得不說是一種巧妙的偶然。
然而,我們也應看到,如果沒有2008年空前的金融危機,以及中國在抗擊金融危機中的巨大作用,好萊塢就根本不可能這樣去描述中美關系。事實上,新世紀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就一直在提升,而在金融危機到來之后,世界更將中國視為世界經濟的拯救者。尤其在金融危機日漸加深的大背景下,這反映了美國人對中美關系未來如何走向的一種深度焦慮和期許。
再來看好萊塢的經濟邏輯。顯然,好萊塢非常注重中國的龐大市場。影片不斷地表現(xiàn)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將拯救人類的方舟打上中國制造的標簽,體現(xiàn)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優(yōu)勢。中國元素的應用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其實,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好萊塢里的中國人形象則一直相當負面——不是“紅色威脅”,便是無法無天的危險人物。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成長和中國市場的擴大,好萊塢發(fā)現(xiàn)要爭取中國龐大的票房,必須正面描述中國形象,否則收回投資就將受到影響。
好萊塢的“生意經”從來都注重政治與經濟的雙管齊下。它在宣揚美國領導文化的同時,也深知電影藝術“不是制造朋友,便是制造敵人”,因為中間道路走不通,也不好走。而這一次,好萊塢顯然是選擇了前者。不過,我們也應看到,與其說是好萊塢為了票房而對中國的一種“討好”行為,不如說它更是表達了美國人對中國未來角色的一種期待,而這無疑也是美國當前的一種“主旋律”?!?(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博士。)
葛傳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