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彥杰
摘要:當前,我國高校的經濟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種“重西學,輕馬學”的傾向,這種現(xiàn)象不僅引發(fā)了理論界曠日持久的關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關系的大論戰(zhàn),而且也困擾著高校的經濟學教學工作。筆者試圖從兩類經濟學的方法論分歧著手,剖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對高校經濟學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經濟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3—0195—02
當前我國高校的經濟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種“重西學,輕馬學”的傾向,這引發(fā)了理論界曠日持久的關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關系的大論戰(zhàn),這種混戰(zhàn)的局面困繞了高校的經濟學教學工作,而兩大理論體系也往往造成學生無所適從。
那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之間的關系到底怎樣?我國高校又應該如何優(yōu)化經濟學教學以便更好地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本文從兩類經濟學的方法論分歧入手,試圖對上述問題做出比較科學的回答,在此基礎上,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對高校經濟學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方法論分歧
觀察經濟學的發(fā)展脈絡可以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在繼承了古典經濟學合理內核,尤其是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循著李嘉圖(Ricardo)創(chuàng)下的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足跡而發(fā)展起來的一個重要分支。而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則是在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拋棄了生產關系,單純研究市場一般規(guī)律而發(fā)展起來的另一個重要分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兩者有著共同的理論淵源,只是在繼承和發(fā)展經濟學的道路上產生了分歧,而這種分歧的根源在于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沖突也正在于此,意識形態(tài)差異導致它們對某種社會經濟現(xiàn)象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理論解釋。但任何經濟學理論都不是完美無缺的,經濟規(guī)律描述地僅是一些具體情況下起作用的規(guī)律,我們很有必要追問這些經濟規(guī)律的方法論基礎是否合理,而這一點往往決定了這些理論的優(yōu)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方法論分歧主要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
1.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之爭。在新古典經濟學中,借助局部供求分析、主觀心理分析、邊際增量分析等工具,研究者用一整套嚴密、全新的經濟概念體系與方法論建立了新古典理論命題和基本分析框架。在這個分析框架里,利潤最大化和均衡成為其理論體系的兩個重要支柱,資本主義經濟的內在邏輯被解釋成某種意義上的數(shù)學公理化,在自由放任條件下,自利行為的交互作用總能使得瓦爾拉斯競爭機制達到均衡,并且這個均衡也是帕累托有效的配置。一個高效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意味著確定性。
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來不承認資本主義經濟中存在完全的確定性,恰恰相反,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分析就建立在它的不確定性之上。首先,馬克思觀察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剩余價值的生產,并注意到商品生產與消費的不協(xié)調,他的結論類似于后來凱恩斯(Keynes)所謂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證明資本主義經濟中內在的不確定性。只是與凱恩斯不同,馬克思希望通過改變剩余價值生產的動機來消除這種不確定性,而凱恩斯則認為有效需求不足可以通過擴大財政支出的乘數(shù)和加速數(shù)效應加以改善。其次,馬克思觀察了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剩余價值的分配,并提出了基于資本利得心理的“資本游離和束縛”理論,從而證明:存在資本利得心理的理性預期者會使用跨期替代來重新分割剩余價值,并動態(tài)地生成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不確定性,這與奈特(Knight)所謂的利潤源于偏離預期的不確定性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是,馬克思希望使用計劃經濟的方式來遏制跨期替代中的資本利得心理,從而消除經濟中的不確定性,而奈特則強調企業(yè)家的成功取決于他們利用不確定性增加利潤的能力。
由此可見,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許多流派也意識到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靜態(tài)地、片面地看待了資本主義經濟,它所使用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有其局限性,有必要在經濟分析中引入不確定性的概念,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的歷史總是表現(xiàn)出反復的不確定性,即資本主義經濟的危機。但是它們的理論都不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那樣完全筑基于對資本主義經濟不確定性的分析之上,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那樣強烈的批判性。關于資本主義經濟的不確定性問題,我們有必要在經濟學教學中認真強調,以便學生認識到西方經濟學課程中一般均衡理論所表明的確定性可能是靜態(tài)的、有條件的,結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來理解西方經濟學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新古典理論中方法論的局限性及由此可能產生的不利后果,也體現(xiàn)出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對高校經濟學教學的客觀要求。
2.理性與非理性之爭。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基礎存在于邊沁—斯密的“利己主義”哲學體系中,人的本性被歸結成整齊劃一的“理性”與“自利”,利益驅動的動機成為客體與主體的主要互動方式,“經濟人”概念一直是經濟學理論的出發(fā)點。因為瓦爾拉斯競爭機制的均衡正取決于自利行為的個人在分散的競爭市場中對市價作出決策,從而使得自利決策的交互作用體現(xiàn)出價格對價值的反映。但是在馬克思經濟學中,這種自利行為的估值體系卻是一種異化,是斯科特(Scott)所謂的“作為估價之估價的貶值”,即個體或社會偏離了他應有之價值本義。
通過社會選擇理論,福利經濟學希望解決資本主義世界中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的矛盾和沖突,建立起一種社會偏好和社會選擇標準,為人們的社會決策和行為選擇提供依據(jù),從而保證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完善能大大降低個人決策中的不確定性。而制度經濟學則細致觀察了意識形態(tài)如何維系并強化了組織,并經由組織內的學習推動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變遷,從而證明了組織內部大量存在的有悖于“理性經濟人”的“非理性選擇”現(xiàn)象,并希望通過提高非正式組織的學習與適用能力增強資本主義制度中的理性與合理性。然而與這些西方經濟學流派不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與市場機制扭曲了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對社會存在的扭曲和蒙蔽,需要通過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與共產主義制度來完成“真正理性”回歸,即建立經濟生產的理性以消除不確定性,完善組織內意識形態(tài)的理性以便徹底消除自利的經濟人心理,推動計劃經濟的機制來實現(xiàn)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人與自然的和諧。
可以看到,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一些流派也試圖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一樣,不是從現(xiàn)實中總結出所謂“經濟人理性”的心理主義命題,而是從一種更合理的理性人性出發(fā),在經濟學意義上構建一種維護制度與人性的結果,從而將人性中非理性主義、反理性主義的訴求融入理性主義的范疇之中。所不同的是,西方經濟學采取了從主觀到主觀的分析過程,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則采用了從主觀到客觀的約束模式,從而得出了不同的制度解放與人性發(fā)展模式。這種區(qū)別是兩類經濟學方法論差異必然導致的結果,但同時也說明如何推動人性與制度的發(fā)展是經濟學永遠的命題,這一觀點有必要在我國高校經濟學教育中認真加以對待。
二、對我國高校經濟學教學的建議
鑒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在方法論與研究對象上的差異,有必要在我國高校經濟學教學中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揚長補短、相互引證,使學生能辨證地看待我國市場經濟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并自覺地結合兩種理論對問題加以分析與解決。為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1.要在教學中強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方法論優(yōu)勢。經濟學不僅是研究市場一般規(guī)律的工具,更是發(fā)現(xiàn)并實踐經濟進化規(guī)律的手段。脫離了生產關系靜態(tài)地、片面地觀察市場經濟,會使我們培養(yǎng)的經濟學人才迷惑于復雜的經濟現(xiàn)象而無法洞悉經濟進化的本質。從這一點上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較之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具有明顯的方法論優(yōu)勢,它使用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客觀規(guī)律,將資本主義心理融入到剩余價值的分析中,從不確定性的角度探討了理性在經濟生產中的重要性與實現(xiàn)方式,代表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中和諧與理性的訴求。
2.實現(xiàn)兩種經濟學理論在經濟學教學中的有機結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有著共同的理論淵源,它的許多觀點也影響了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諸多流派,例如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奈特與凱恩斯學派對不確定性的定義、制度經濟學對意識形態(tài)的分析等無不滲透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同時,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許多觀點也可以使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加以更合理的解釋,例如薩繆爾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認為,資本富足的國家在開放經濟狀態(tài)下,其資本密集型產品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會下降,這顯然匪夷所思,當代西方經濟學家嘗試用工資剛性下的失業(yè)增加來修正這一觀點,而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早就強調了有機構成的提高是資本主義不變的規(guī)律,而勞動力過剩理論則是這一規(guī)律得以實現(xiàn)的基礎。所以,使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比較并修正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觀點,可以使得經濟學教學過程更富于理論啟發(fā)性,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大大提升。
3.實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教學中理論與現(xiàn)實的結合。任何一種經濟學都不能缺乏了對經濟現(xiàn)實的解釋力,否則這種理論就沒有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者也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著馬克思的經濟學思想,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價值論的心理學分析、馬克思現(xiàn)代性思想、馬克思的理性與人性思想等研究都強化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現(xiàn)代經濟的解釋能力。因此,在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教學中,應該及時汲取這些最新的理論成果,以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與理論趣味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增強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劉國光.談經濟學教學研究中的一些問題[J].經濟研究,2005,(10).
[3]斯蒂格利茨.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4]蔡增正.西方經濟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谷永芬.西方經濟學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