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磊
摘要:我國收入分配體系的公平正義取向,既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又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以人為本本質和人的異化復歸的基本趨勢。反思我國改革以來收入分配制度變遷的過程,從效率公平的權衡到公平正義的訴求,將有助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構公平正義型收入分配制度體系,推動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公平正義;效率優(yōu)先;收入分配
中圖分類號:F04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3—0127—02
一、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既是一個古老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現(xiàn)實的實踐問題。目前,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和市場經濟進程的逐漸推進,經濟增長與公平正義之間呈現(xiàn)出了明顯的背離趨勢。如何從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出發(fā),在有利于提高社會成員勞動積極性的基礎上,建立能夠促進效率持續(xù)提高和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公平分配原則,實現(xiàn)全社會的共同富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固然離不開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率,但經濟指標不是唯一的尺度。和諧社會應該是體現(xiàn)倫理關懷的社會,幸福生活也應該是有尊嚴和有價值的生活,而貧富差距加大的趨勢是建設和諧社會中的不和諧音符。
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是維護市場主體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競爭。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天性,公平是市場經濟的價值觀。一方面,市場經濟要求收入分配公平。在市場經濟中,價值實體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市場內在的等價交換原則反映了生產者之間平等交換勞動的生產關系,這也意味著等量勞動獲取等量收入,即生產者的收入平等。市場經濟下的經濟效益最大化既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節(jié)約了社會資源;又通過市場競爭推動了生產技術的發(fā)展,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而最終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然而,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主要是根據(jù)效率來進行市場主體的收益分配,這又抑制收入分配公平。由于市場主體個人天賦能力不均衡、把握市場機會敏銳的差異以及市場的各種偶發(fā)因素等必然導致其在競爭中存在著效率的差異,形成市場主體收益分配的差異,社會貧富差距應運而生。但市場經濟以效率來進行分配這仍不失為一種公平的收入分配方法,適度的貧富差距是合理的,但其本身不能克服和消除收入差距的擴大,必然影響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阿瑟·劉易斯認為,“收入分配的變化是發(fā)展進程中最具有政治意義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誘發(fā)妒忌心理和社會動蕩混亂的方面?!盵2]面對現(xiàn)實的確需要重新審視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建構一種符合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制度體系。
共富和諧能夠凝聚人心的核心或基點是公平正義,尤其在近現(xiàn)代。“一次分配講效率,二次分配講公平,貌似合理,其實是站不住腳的。一次分配不要講公平嗎?二次分配不要講效率嗎?這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割裂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3]效率源于公平,公平出效率;公平是效率的重要前提,在此前提下,需要效率在經濟上為更加公平和走向共同富裕提供經濟基礎,這既是馬克思主義公平效率辯證統(tǒng)一觀,也是社會、經濟歷史發(fā)展的基本事實。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基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剩余價值規(guī)律作用的歷史告訴我們,按資分配的經濟關系本質上是不公平的,這種不公平的直接表現(xiàn)和后果是人的異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謂的經濟高效率,基本上是建立在人類技術的歷史性進步、強制性不公平分配和雇傭工人身心健康以及自然生態(tài)付出極大代價基礎上的。由于這種以物為本的生產方式,與人類社會、經濟的以人為本本質和人的異化復歸基本趨勢相悖,其所謂的經濟高效率不可能具有長久的持續(xù)性。
二、從效率優(yōu)先到公平正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收入分配制度體系的逐步完善
從效率與公平關系理論研究以及見之于社會實踐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制度體系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演進完善的軌跡大致是:傳統(tǒng)平均主義分配—“兼顧效率與公平”—“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注重社會公平”—“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我們對于效率與公平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從20世紀80年代起,學者們吸納歷史上各個學派的研究成果來探析收入分配中的公平與效率問題。在這些研究中,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派堅持的是交換規(guī)則公平、效率優(yōu)先的公平效率觀,即權利對等的起點公平;自由主義、貨幣主義、理論預期和供給學派都否定凱恩斯的國家干預主義和收入均等化意義的公平,堅持規(guī)則公平、機會平等、效率優(yōu)先的公平效率觀,即權利對等的結果公平;馬克思主義的公平效率觀堅持的是生產資料占有意義上的平等和等量勞動獲得等量收入意義上的公平效率觀,即權利平等的結果公平。
理論研究的逐步探索,反映在高層決策上,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我們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經營的企業(yè)和誠實勞動的人先富起來,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貧富懸殊,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xiàn)社會公平。”黨的十四大報告強調,“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秉h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指出,“個人收入分配體現(xiàn)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十五大提出,“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有利于優(yōu)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fā)展,保持社會穩(wěn)定?!?/p>
十六大報告進一步回答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fā)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職能,調節(jié)差距過大的收入?!痹趶娀蕛?yōu)先的同時,開始了對公平正義的探索。2005年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更加注重社會公平”。2006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把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之一是“公平正義”,著力點之一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黨的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申明,“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薄昂侠淼氖杖敕峙渲贫仁巧鐣秸x的重要體現(xiàn)”。“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边@一切都預示著公平正義已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制度體系的根本價值取向。
三、建構公平正義型收入分配制度體系的現(xiàn)實思考
1.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市場機制。公平正義的分配離不開市場和政府的運作,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力量的發(fā)揮并不應該像某些觀點所說:市場負責效率,政府負責公平。其實,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來說,市場對分配的公平正義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市場作為一種經濟制度,不僅具有實現(xiàn)經濟繁榮的功能,也具有實現(xiàn)分配公平正義的功能。市場為人們提供了廣泛的自由空間,在促進人的平等和社會秩序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市場通過由供給和需求決定的資源價格,按照每個人提供有價值的資源的能力分配報酬,通過將個人收入多少的責任交給個人,市場以獨立于政治權威的方式分配著社會生產活動的收益和負擔。雖然市場在運行過程中有著競爭的不完全性、交易的非零成本以及市場本身的外部性等問題,使得市場在社會資源和財富分配過程中不能完全實現(xiàn)正義,從而導致分配正義的制度要求與市場的效率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
2.按勞分配制度體系的健全與完善。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結合直接反映了收入分配上的“效率與公平結合”,構成了現(xiàn)階段較為科學合理的按勞分配制度體系。一方面,按勞分配不等于平均分配,它體現(xiàn)了勞動者的勞動與其報酬的本質聯(lián)系,這是其效率的一面;另一方面,按勞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圍內進行的,它充分顧及到了勞動者在社會生產中的經濟利益及其基本生活需求,體現(xiàn)了收入分配中的公正原則。
3.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原則。不能簡單的由少數(shù)人決定多數(shù)人的利益分配,同樣也不能由多數(shù)人來決定少數(shù)人的利益。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公平觀就是要多數(shù)人和少數(shù)人都可以接受的正義,當然此時的少數(shù)人不一定是指人數(shù)上的少,也往往指社會影響上的弱勢群體。過去的平等指的是每個人自由的發(fā)展,擁有平等的機會,這將產生結果的不平等。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先天的不平等的現(xiàn)實,要求公平原則為自由和平等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要實現(xiàn)正義公平,就需要一些不平等。任何差別的存在都要能夠有利于境況差的人,有利于最少受惠者,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原則著眼點是減少先天不平等的影響,追求結果的平等,使得先天的不平等盡量不影響個人的利益分配,能夠使得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再僅僅是“按勞分配”,而是“按努力分配”。我們應當允許不平等的存在,只要這種不平等能消除更大的不平等。
4.有效制約政府的官僚主義。政府以安全和平等為名,越來越經常地把從某些人那里得到的東西給與另一些人。人們本來是為了增進自身的利益,但現(xiàn)在即便是最起勁地鼓吹福利國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認,結果是令人失望的。在政府活動的領域,正如在市場中一樣,也有一只看不見的手,但它的作用正好同斯密的那只手相反:一個人如果一心想通過增加政府的干預來為公眾利益服務,那他將“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引,去增進同他的盤算不相干的私人利益?!盵4]如果所有人都要“公平份額”的話,那就必須由某個人或某個集團來決定什么樣的分配是公平的,而且他們必須能夠把他們的決定強加給別人,從財產多于“公平”份額的人那里拿走一部分,給予財產少于“公平”份額的人。那些作決定并強加于人的人與聽從他們決定的人能是平等的嗎?因此,對政府的分配行為進行監(jiān)督和制約,是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
總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必須把公平正義放到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公平正義既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基本理念,也是一個由機會平等、按勞分配以及最少受惠者最大利益等原則組成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則體系。顯然,只有立足于公平正義的基本理念與規(guī)則,才有可能既增強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活力,又提升社會的整合程度;才有可能既建立起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秩序,又逐漸實現(xiàn)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宗旨和目標。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3.
[2]阿瑟·劉哥斯.發(fā)展計劃[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78.
[3]程恩富.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的不同思路與流派[EB/oL].烏有之鄉(xiāng)網,2006-07-18.
[4]米爾頓·弗里德曼.自由選擇[M].胡騎,等,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82:57.
(責任編輯/吳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