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字東璧,湖北蘄州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李家世代業(yè)醫(yī),祖父是“鈴醫(yī)”,父親是當地名醫(yī)。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于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yī)。父親同意了李時珍的要求,并精心地傳授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有名望的醫(yī)生。
行醫(yī)的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y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fā)現古代的本草書籍 “品數既繁,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于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從三十一歲那年,他就開始醞釀此事。為了“窮搜博采”,李時珍讀了大量參考書,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yī)的機會,向本鄉(xiāng)豪門大戶借。后來,李時珍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y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
李時珍不但讀了八百余種萬余卷的醫(yī)書,還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及敦煌的經史巨作,連數位前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鉆研過。他還從中摘錄了大量有關醫(yī)藥學的詩句,而這些詩句也確實給了李時珍許多真實有用的醫(yī)藥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yī)藥學上的許多謬誤。
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y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yī)院醫(yī)官。這期間,李時珍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于太醫(yī)院的藥房及御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別全國各地的藥材,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他還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另外,李時珍還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民間的大量本草信息,并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使他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領域。
李時珍在太醫(yī)院任職前后的一段時期,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李時珍發(fā)現,由于藥名的混雜,使藥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十分的不明。過去的本草書,雖然做了反復的解釋,但是只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
由此,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y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當地人求證,人們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比如蕓苔,是治病常用的藥。但究竟是什么樣的?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的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蕓苔實際上就是油菜。于是,這種藥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來了。
李時珍了解藥物,并不滿足于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當時,太和山五龍宮產的“榔梅”,被道士們說成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采摘回來,進貢皇帝,官府嚴禁其他人采摘。李時珍不顧道士們的反對,竟冒險采了一個。經研究,發(fā)現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樣,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種變了形的榆樹的果實,并沒有什么特殊功效。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于萬歷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
《本草綱目》共52卷,分16部,約190萬字,歷時27年著成。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藥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礦物、動物及其他藥物798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態(tài)圖1100余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地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發(fā)現和突破。
《本草綱目》不僅為我國藥物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y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fā)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書出版后,很快就傳到日本,以后又流傳到歐美各國,先后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余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傳遍五大洲。早在1951年,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上,李時珍即被列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像屹立在莫斯科大學的長廊上?!侗静菥V目》不僅對中醫(yī)藥學具有極大貢獻,而且對世界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被譽為“東方醫(yī)藥巨典”,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綱目》,稱它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