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偉
“霍桑效應”(hawtheme effect)是20世紀30年代一些在美國芝加哥的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研究人員最初注意到,當答應給一群裝配電話機的女工以經(jīng)期假、提前下班以及在工作期間供應一餐熱食時,她們的產(chǎn)量隨之增加。但是,后來經(jīng)期假被取消并把下班時間推遲,她們的產(chǎn)量仍然不斷增長。研究者們起初無法解釋這種現(xiàn)象,后來才認識到,這是由于女工們正是受到研究者的注意造成的。正是研究者們關注,改變了他們所希望考察的工人們的生產(chǎn)行為。
“霍桑效應”雖然是在科學研究中產(chǎn)生的一種現(xiàn)象,但它幾乎存在于一切社會領域。只要是由“受到注意”引起的異常反應,都屬于這一效應。在一些采訪活動中,采訪對象由于受到記者及相關部門的“注意”,“霍桑效應”就或多或少地產(chǎn)生了。尤其當采訪借助攝像機等介于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第三者”時,“霍桑效應”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
“霍桑效應”對新聞的第一要素——真實性具有極強的殺傷力,會直接導致新聞作品的失實。此外,“霍桑效應”對采訪對象的行為影響還表現(xiàn)在可能導致其婉拒采訪。一方面,采訪對象的心理預存立場,或怕出風頭,怕露富、怕曝光,或有難言之隱等,都會拒絕采訪;另一方面,采訪對象對采訪及報道效果的反向預期,以致于說出一些與事實有出入的情況,也是“霍桑效應”在采訪活動中的突出反映。
那么,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廣大新聞工作者應該如何避免“霍桑效應”來干擾采訪工作呢?
第一,記者要有互證意識。紐約時報記者尼爾·麥克尼爾有一句名言:“人家說什么就信什么的記者遲早要出岔子”。因為采訪對象意識到是在與記者打交道,不同個性特征、不同動機的采訪對象發(fā)生“霍桑效應”的強度不盡相同,反應強烈的采訪對象可能是一個“危險的采訪對象”,他有可能蓄意提供假材料。在競爭極其激烈的新聞界,一個合格的記者尤其要胸懷這種意識。
在當前時代,利用網(wǎng)絡采訪已日漸成為一種趨勢。網(wǎng)絡特性使得采訪對象具有不受時空限制、匿名等特點,這種新聞的采訪手段在帶給我們諸多好處同時,有時也讓采訪與被采訪者失去了面對面的交談機會,記者再也不能依靠“察言觀色”,傳統(tǒng)采訪中的親和力也基本喪失。不過,記者和采訪對象的“采訪心理場”也就是產(chǎn)生“霍桑效應”的條件并沒有消失,反而因網(wǎng)絡的虛擬而所有放大,因此更需要記者具有把關人意識。
2008年5月份,記者從所在地農(nóng)業(yè)部門獲得一條信息,某村一個村子有近30多個人在北京開飯店,筆者當時做記者不久,向主任報告了這件事,主任也認為有新聞點,就派筆者到該村采訪。在當?shù)剜l(xiāng)鎮(zhèn)領導陪同下,筆者僅與該村村長進行了交談,根本沒想要到村長提及的村民家核實,結(jié)果報道出來后,文章中提及的一位村民認為把他家收入寫高了,直接找到了報社?,F(xiàn)在回想起來,這次采訪就犯了典型的錯誤,因上級領導就在身邊,村長為了顯示其成績,就不自覺地虛報了一些村民的收入,于是“霍桑效應”就產(chǎn)生了。
通過多年實踐,筆者逐步摸索出一些辦法,在采訪中盡量多采訪一些與采訪對象相關的人和事,以便互相對照,已獲得最貼近事實的素材。比如,許多記者都在使用的勾推采訪法。這是艾豐在《新聞采訪方法論》中總結(jié)的一個方法。所謂“勾推法”,說的是唐朝時,有一個官員在審案時,不先問原告與被告,而先問他們身邊的人,以此來了解案情真相。勾推采訪法就借用此名,在新聞采訪中,不先把“新聞的主角”,定為采訪對象,而先以與新聞主角相關的人作為采訪對象,從而減緩“霍桑效應”帶來的負效應。
第二,記者要環(huán)境意識。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與變化發(fā)展的。這就是說,我們在采訪這個人的同時如能觀察他所在環(huán)境的具體情況,對避免“霍桑效應”具有很大益處。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采訪環(huán)境,讓對方靜下心來,形成良好的氣氛,盡可能減小“霍桑效應”產(chǎn)生條件,保證采訪順利進行,以便達到采訪目的。切忌不要擺出記者做派,拿出采訪本等工具,制造一種采訪氣氛。
美聯(lián)社記者休·馬利根認為:“假如讓你選擇訪問的場所,要設法做到在后臺約見演員,在車站約見偵探,在會議室約見法官,在室外競選講臺約見政治家,在欄圈里約見野牛騎土。這樣如果沒有恰當?shù)脑捒晒┮?你至少也可以從他所在的自然環(huán)境中找到主題。首要的是,要避免在旅館的房間里約見被訪問人。
我們知道,一般來說,新聞采訪都是通過和采訪對象的語言交流來獲取信息,但是借觀察、運用資料等方式采訪也是新聞采訪中經(jīng)常要用到的問題,有時還可能是新聞寫作的關鍵。這種采訪辦法,在學術(shù)界被稱為非言語信息采訪。這種方法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新聞記者通過言語之外的傳播方式影響采訪對象以獲得新聞信息的活動;二是指新聞記者通過對采訪對象非言語行為及其環(huán)境的觀察、分析而獲得新聞信息的途徑。這兩種操作都一般都可以減緩采訪中“霍桑效應”的影響。
記得2006年暑期,單位指派我到某村采訪一位剛考上大學的特困生,聯(lián)系采訪時,這位學生主動要到報社來,但我還是決定到她家中去看一下。到她家后,發(fā)現(xiàn)她家不僅住房寬敞,家中擺設也算中等,交談后得知她家并沒有生重病的人,初步判斷她家的生活條件并不像資料上所說的特別困難。隨后筆者又到這個村的干部及鄰居家了解了一些側(cè)面情況,進一步印證了這個判斷。應該說,能做出符合實際結(jié)論,就是因為選擇了合適環(huán)境。
第三,記者要有平等意識。俗話說,記者是無冕之王,這就是說,記者與所有采訪者都是平等的,一個合格的記者要有面對高官不氣餒,面對百姓不輕視的態(tài)度,要有平視意識。記者只要保有這樣意識,才能與采訪對象形成平等關系,在一定層面上減少“霍桑效應”的影響。
王志在做央視主持人曾說過,采訪中的“平視”就是當你面對強者的時候,你要給他壓下去,當你面對弱者的時候要給他扶一下。攝影機架起來之后,指示燈亮起來之后,沒有幾個人能很真實地表現(xiàn)自己,即便是專業(yè)人士都有那么長時間的適應過程。所以在現(xiàn)場記者要采用平視眼光,目的是什么?要達到還原真實,讓他把自己的心里話說出來,讓他把自己的真實意思表達出來。
在一線采訪的記者都知道,出于職業(yè)的需要,記者在訪問中,上至國家元首、專家名流,下至平民百姓、小商小販,都會接觸到。因此具有平視意識,克服 “懼上心理”和“輕下心理”是克服“霍桑效應”的關鍵之一。在記者面前,無論是名流高官還是普通百姓,都只有一種身份:采訪對象。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是平等關系,沒有上下之分。所以通過“平視還原真實”,從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消減采訪中的“霍桑效應”?!?/p>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