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松華 董麗霞
[摘 要]:市場經濟下,每個市場主體都追求利益最大化。一物二賣的情形時有發(fā)生,法律要平衡買賣雙方的利益,在什么情況下賣方應承擔責任,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還是違約責任?法律規(guī)定的不是十分明確,并且締約過失責任和違約責任在構成要件和賠償范圍等方面都是不同的。本文以買賣雙方磋商、訂立及履行的進程為線索展開了深入的剖析。
[關鍵詞]:要約 要約的拘束力 締約過失責任 違約責任
一物二賣是指標的物所有人就特定物先后向兩個人做出出售標的物的意思表示。一物二賣情形中,賣方面臨三種后果:不承擔責任、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承擔違約責任。我們主要以買賣雙方磋商、訂立及履行的進程為線索來分析。
一、賣方發(fā)出要約,前后兩個受要約人均做出承諾,賣方將標的物交付給先做出承諾的受要約人
如個體專業(yè)戶李某打算轉產做服裝生意,決定將自己原來經營的飲食店的全套設備出售。李某先與個體戶王某約定,要價15000元,要求對方在10天內回話。李某因急于將該設備賣掉,又在第二天與另一專業(yè)戶張某約定,愿將該設備以同樣的價格賣給他。王某早有開飲食店的意愿,于是便積極籌款,并將自己新買的摩托車折價賣掉,款項湊齊后于第八天前往李某家,不料該設備已在第六天被張某買走。王某要求李某賠償自己折價賣摩托車損失的1000元,李某稱自己尚未與王某訂立合同,拒絕賠償。
1.李某與王某的合同是否成立,即賣方與后做出承諾的受要約人之間的合同是否成立
這個案例中李某和張某的合同是有效成立的,李某和王某之間的合同是否成立?“李某與個體戶王某約定,要價15000元,要求對方在10天內回話?!边@構成了有效的要約,并且是不可撤銷的要約,也就是說只要王某在10天內做出有效承諾,合同就應該成立。王某于第八天帶著貨款去李某家表示同意購買,合同是否成立呢?我們認為合同的標的物已經于第六天被張某買走,也就是說李某與張某的合同成立在先,并且已經交付,李某已經無權處分標的物,因此雖然王某在要約的有效期限內做出承諾但是合同仍然不能成立。
2.李某是否承擔責任
李某是否要賠償王某折價賣摩托車的1000元的損失呢?合同沒有成立就意味著不可能承擔違約責任,那么是否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呢?一個有效的要約法律上的約束力是什么呢?
(1)要約的拘束力
江平先生認為,“在合同法上對要約人的拘束力…是指要約一經生效,要約人即受到要約的約束,要約人不得任意撤回、撤銷或變更要約,其目的在于保護受要約人的利益,維護交易安全”。史尚寬先生認為,“要約之形式的拘束力,謂要約人于要約效力發(fā)生后,為要約所拘束,不得撤回其要約,亦單稱為要約之拘束力。原來要約單獨非法律行為,不生效力,羅馬法及德國普通法均不承認其有拘束力。近世多數立法,規(guī)定其有拘束力(普國法第一部第五章第103條,奧民法863條以下,德民145條,瑞債3條、5條,日民521條、524條),我民法從之(民162)。要約之拘束力,惟在于要約人不得撤回之點。要約人于為要約后,關于同一物體,不妨訂立他契約。例如甲將某物對于乙為出賣之要約,于其承諾前不妨將該物再賣與丙。如乙為承諾,則負二重之義務。即在處分契約之要約亦然。例如甲對于乙為某物權讓與之要約后,于其承諾前,得更將同一物權對于丙為讓與之要約。如二個要約均經承諾,則依其承諾之先后,以定其讓與之效力。先經承諾之讓與有效成立。承諾在后之讓與為無效。”。
(2)是否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有觀點認為此種情形要約人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耀東先生認為,“實踐中,造成合同不成立時的締約上過失責任有多種,諸如撤回要約或拒絕承諾的締約過失責任、惡意導致合同不成立的締約過失責任,以及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締約過失責任等。具體包括:要約人擅自撤回或撤銷要約或拒絕承諾的。依據合同法的規(guī)定,發(fā)出要約的要約人是可以撤回或撤銷要約的,但是,如果要約人確定了承諾的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在發(fā)出要約時明確表示要約不可撤銷,或者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并已經為履行合同做了準備工作,此時的要約就不得撤銷,比如要約人在要約書面文件中寫明,‘此要約不可撤銷。因此對于這種情形下的要約,如果要約人在有效期限內撤銷了要約,則應對此給受要約人造成的損失承擔締約過失責任?!?/p>
但這并不能說明要約人應當對受要約人因締結合同而產生的損失都承擔賠償責任,“還必須注意到受損害方因締約過錯行為而受到的損失應是合理的。合理一詞的含義是一個通情達理的第三人在同樣的情況下也會如此行為,并產生這樣的損失,即采用第三人標準為因果關系的范圍劃定一個合理界限”。
“締約中任何一種‘過錯,都是以存在義務為前提;而違反了這些義務,才會使人提出[行為人]是否有過錯的問題。這些義務規(guī)定了人們在締約過程中必須為那些行為以及不為哪些行為。至少在大多數情況下,一方違反了這些義務,另一方不能訴請其履行;因為這些義務大多旨在使談判當事人的信賴不致受到辜負,即一方必須及時完整地提供有關信息。所以,典型的事例是沒有向當事人做出說明的情形。該當事人之所以不能訴請履行,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他需要有關信息?!?/p>
“開始進行談判,通常只能產生下列義務:不得以使談判對方當事人產生沒有根據的信賴的方式損害其利益?!薄安贿^這些法律規(guī)定的構成要件有其特殊性:這里,義務人已經發(fā)出了一項(至少開始時是)有效的意思表示,并受該意思表示的拘束。因此,根據正確的觀點,在僅存在過錯違反義務行為的情況下,通常不得要求賠償積極利益。即使可以認為,履行了義務就可以有效地訂立合同,這一原則依然適用。只有惡意破壞形式的行為才可構成例外?!?/p>
我們認為,法律不是僅僅保護要約人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維護交易安全,鼓勵交易,當事人承擔法律責任應當是在必要的限度內。綜上所述,此處李某對自己的行為無須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3.假設李某存在惡意或其他重大過失法律責任如何
假設李某存在惡意,購車惡意磋商,或者有其他重大過失,如他明確告知王某在10日內拿現金來則馬上將標的物交與王某。則可以認定李某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二、賣方發(fā)出要約,前后兩個受要約人均做出承諾,賣方未交付標的物
理論上先后兩個受要約人做出的承諾均可導致合同的成立,也就是說兩個合同都可以合法成立,法律維護兩個合同的履行效力。我們根據后做出承諾一方的主觀方面來分別對待。
1.后做出承諾的受要約人是善意的
在后承諾人不知道也不應知道先承諾人與要約人之間早已成立合同關系的情況下,與要約人訂立合同,則因為買賣合同僅有債權的平等性、相對性,而沒有物權的優(yōu)先性和排他性,所以,無論當事人訂立的合同先后順序如何,各個買受人均平等享有合同上的債權債務關系。前一個買賣合同存在并不會排斥后一個買賣合同的效力。要約人對于不能履行的合同的相對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一般認為應支持成立在先的合同,對于后成立的合同的相對人應承擔違約責任。對于特定物,如果標的物所有人做出選擇,選擇履行和其中一個受要約人的合同,而對另一方承擔違約責任,法律一般也允許。
2.后做出承諾的受要約人是惡意的
后買受人明知或應知前一買賣合同的存在,又與要約人訂立買賣合同。既然后承諾人在明知的情況下,出于惡意與要約人訂立合同,損害前買受人利益的,根據《合同法》第52條,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及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無效,以及民法中民事行為后果損害了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無效的規(guī)定,可以認定惡意承諾人與出賣人的合同無效,以維護公平交易。
參考文獻:
[1][德]迪特爾?梅迪庫斯著,邵建東譯.德國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1.268-342.
[2]史尚寬.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2000.19-33.
[3]江平.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2000.578-583.
[4]傅楚昉.締約過錯責任探討.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3).
[5]張叢.試論對不動產一物二賣的法律防范.法制與社會,2009,(2).
[6]梁莉,唐京.試論二重買賣——從物權變動模式角度.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06,(4).
[7]王貞.淺談締約過失責任.經濟與法,2009,(1).
[8] 陳耀東.合同訂立中的法律責任——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