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英
[摘 要]:家族主義的核心是家族精神,這是一種基于血緣關系和家族認同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這種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筆者僅就家族精神在家族犯罪及刑法上的體現(xiàn)做一探究。
[關鍵詞]:家族主義 秦漢 親屬相隱
家族主義,是中國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家族制度的產(chǎn)物,是家族制度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表現(xiàn)。而這種觀念對中國人影響甚深,曾對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產(chǎn)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響,甚至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有人把它放到了宗教的高度。梁治平在探討“家與國”時說到:“如果說我們確實有過一種意義不甚嚴格的宗教的話,那么它只能是建立在‘家的基礎之上,因此,應該被稱作‘家的宗教,‘孝的宗教?!毕旅?筆者僅就家族精神在家族犯罪及刑法上的體現(xiàn)做一探究。
一、集體犯罪
基于家族認同,家族中有人發(fā)達時,往往提攜族人,依靠族人。如張安世“子孫相繼,自宣、元以來為侍中、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者凡十余人。”成帝時,光祿勛辛慶忌“宗族支屬至二千石者十余人”,等等。如果是家族中有人入主后宮,則更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呂氏、衛(wèi)氏、霍氏、王氏、鄧氏等諸家族。即使是地方豪猾,也是族人、奴婢、賓客黨親連體,縱橫鄉(xiāng)里。不過,在政治上失勢時,為了家族自保,又會出現(xiàn)家族的集體性行動,如策劃奪權、舉族起兵、或家族叛逃等,這就是以家族為主體的犯罪。
二、親屬相隱
親屬之愛是人類一切感情聯(lián)系的基礎,是博愛的起點。秦漢時期,家族犯罪活動也從反面證實了親屬隱匿的自然存在。如霍氏家族謀反案中,霍顯毒害許皇后大逆之事,是整個案件的核心。但這個事情霍光在世時就已知曉,初聞時“大驚,欲自發(fā)舉”,卻出于親情而“不忍”,并把事情壓了下去。后來,當霍氏兵權被解,感到滅門危機時,霍顯又將毒殺許后之事告訴子孫。這時,處在驚恐狀態(tài)中的霍山、霍云、霍禹首先想到的不是與霍顯劃清界線,將之交付宣帝,而是立即謀劃應付之策,“于是始有邪謀”。由此可見,親人之間的隱匿是自發(fā)的,哪怕自己為之受到牽連也在所不惜。即使家族親人之間不太和睦,當面臨危難時,也以“隱匿”為首選。如淮南王安與衡山王賜,同為淮南厲王長之子,兄弟“有隙”。但當聽說“淮南王作為叛逆具”時,也不是上告其兄于漢武帝以使自己免坐,反而“心結賓客以應之,恐為所并”,盡管怕被兄長所侵,但在大事大非面前還是選擇了親情。此外,還有因隱匿的親人超越范圍而獲罪的?;艄庖埠谩⒑馍酵鮿①n也好,這一切都緣于親人之愛。
親屬相隱的觀念始于先秦?!墩撜Z?子路》中,孔子主張“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薄睹献?盡心上》中,假設舜的父親殺人,孟子認為舜會“竊負而逃”。容隱見于法律,應在秦。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
“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笨?何)謂“非公室告”?主擅殺、刑、髡其子、臣妾,是謂“非公室告”,勿聽。而行告,告者罪。告[者]罪已行,它人有(又)襲其告之,亦不當聽。
這是對子女、奴婢告父母、主人的限制。父母也有為子女隱瞞的義務:
“公室告”[何]殹(也)?“非公室告”可(何)殹(也)?賊殺傷、盜它人為“公室”;子盜父母,父母擅殺、刑、髡子及奴妾,不為“公室告”。
不過,在秦律中不是所有的犯罪行為都不允許告發(fā),不能告發(fā)的范圍僅僅限于“非公室告”。也就是父母、主人對子女或奴婢的傷害及子女盜竊父母財物等。
到了漢宣帝時期,親屬相隱正式入于律令: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
這是法律對親屬相隱給予的正面肯定。然而,我們知道,親屬容隱與國家司法權的使用是矛盾的,那么,為什么這一看似悖論的東西會存于法中?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親屬相隱旨在維護家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如東晉衛(wèi)展所言:“相隱之道離,則君臣之義廢;君臣之義廢,則犯上之奸生矣?!倍F(xiàn)代法理學則從“期待可能性”來解釋容隱。即當親人的生命、自由、財產(chǎn)、名譽等遇到危險時,我們很難期待大多數(shù)人去冷靜理智地做出比隱匿親屬更合理的行為。既然無法期待更好的行為,那么,眼下這種比較普遍自然的隱匿行為雖然有害司法,也是不得不寬容的。
這正如宣帝詔中所說:“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于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既然不能相違,倒不如承認并保護它。畢竟民風淳厚、社會和諧,才是國家得以長治久安的保證。也許,這正是漢代統(tǒng)治者的高明之處。
三、族誅緣坐
親人的相愛、家族的認同以及家族利益的一致,使家族成員往往共榮辱、同進退。與之相對應,古代法也往往視家族為一個整體,“一人有罪,舉宗拘系”,就是對這種情況的描述。同時,為了對家族犯罪有一個徹底的打擊,刑法典中又有“族”,來對一個家族實行集體性懲罰,不管家族成員有沒有參預犯罪,都會以一個家族為單位來誅殺或緣坐。這就是“一人罹禍,夷滅三族?!?/p>
即使由于某種原因,犯罪的家族中某人逃過了劫難,事后也常會出現(xiàn)秋后算帳之事。如七國之亂中,劉肥的子孫是叛亂的參預者,當時諸齊有4家侯國,其中3家出兵謀反。僅有一個楊丘侯偃,不知何故未見謀反,但在平叛的第二年,卻“坐出國界,[削]為司寇”,國除。還有東漢章帝竇氏家族,在家族被誅時,竇瑰“以素自修,不被逼迫”,不過,第二年卻因“坐稟貧人,徙封羅侯,不得臣吏人?!焙髞?更是被曾遭竇氏譖害的梁棠兄弟逼迫自殺。這就是家族主義。在一個以家的倫常為核心的身份社會里,無論如何也無法把個人從家族當中抽取出來。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即由于視家族為一個刑事責任的主體,在漢代刑法的實施過程中還出現(xiàn)了“代刑”。較早的有漢文帝時期淳于緹縈上書:“妾愿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边@說明,當時法律有代刑的可能。到了東漢,對減死罪人徙邊,更是實行妻子自隨之制,并且“父母同產(chǎn)欲相代者,恣聽之。”安帝時,陳忠還建議對死罪犯人“母子兄弟相代死,聽,赦所代者?!苯Y果,先后有殺人當死者河間人尹次、潁川人史玉,分別被兄長及母親代死而活命。家中有人犯罪,親屬可以代為受刑、代為流放,甚至代死。到底是誰犯了罪?個人還是家族?在古代法中,我們不能得到準確的答案。但是,我們卻清晰地看到:法把家族視為了一個責任主體,不管是主體的哪部分犯了罪,也不管主體的哪部分受到了懲罰,打擊了主體,刑罰的懲戒目的就達到了。這是家族主義在刑法中的反映。
參考文獻:
[1]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
[2]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3]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4]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5]漢書?王子侯表上.
[6]漢書?宣帝紀.
[7]晉書?刑法志.
[8]范忠信.中國親屬容隱制度的歷程、規(guī)律及啟示.政法論壇,1997,(4).
[9]范忠信.親親相為隱:中外法律的共同傳統(tǒng).比較法研究,1997,(2).
[10]后漢書(卷2、2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