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杰
一.效率與公平存在著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
1.效率是公平的基礎,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實現效率和公平的正確結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所謂效率,是可以按經濟生活中勞動數量、質量同勞動成果的比率來度量的。所謂公平,是指人們之間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合理化。無論是勞動者和生產要素投入者,在收入分配過程中都應遵守機會均等、規(guī)則平等的原則,并允許合理拉開差距,但要防止兩極分化。
2.效率和公平作用于不同的分配過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過市場進行的分配是初次分配。在這個過程中,各種生產要素是按其在經濟活動中的貢獻來獲得收入的。效率高,則收入高;效率低,則收入低。在初次分配中,個人的收入取決于個人擁有的生產要素的數量和要素的市場價格。初次分配以效率為原則,可以引導人們不斷提高效率,增加社會財富,解決如何把蛋糕做大的問題。但是,經過市場實現的初次分配,還不能解決如何把蛋糕分得更公平合理一些。比如市場機制的作用造成一些人很富有,一些人連基本需要都無法保障。
3.社會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會阻礙經濟效率的提高。因為收入兩極分化,將對社會運行機制造成雙重后果:一方面,對眾多窮者的社會激勵失效,極低的收入無法激發(fā)窮者的奮斗精神;另一方面,富者掌握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有可能侵害社會約束機制。社會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的失靈,必然從宏觀上破壞社會的均衡狀態(tài),造成社會的不穩(wěn)定和無序化,從而嚴重破壞社會的經濟效率。所以,市場初次分配的缺陷必須由再分配來彌補。在市場初次分配考慮效率的前提下,通過稅收等手段調節(jié)收入差距,達到社會公平。
4.堅持效率優(yōu)先并不是要以犧牲社會公平為代價,效率優(yōu)先是處理好公平和效率關系的基點。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是在注重效率的同時,避免出現一些經濟不公平現象。效率原則的出現本身包含著形式上的平等掩蓋事實上的不平等,出現了社會整體分配結構的合理性以及社會大多數成員所能接受的合理的收入差距問題,這就需要兼顧公平。
黨中央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條件下明確了現階段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焙\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保護合法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趨勢” 。這樣,就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應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目前,我們鐵路運輸企業(yè)的分配制度按現代化企業(yè)制度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現行的分配制度不能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沒有把責任、風險、績效和薪酬更緊密地聯系起來,效率優(yōu)先的原則沒有得到體現。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是擺在鐵路運輸企業(yè)面前的一項緊迫的任務。要搞好分配制度改革,必須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確立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黨的十七大指出,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既有商品市場,包括消費品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也有生產要素市場,包括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等等。既然有這類市場的存在和發(fā)展,就必須允許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是市場經濟的分配方式。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生產要素又分別屬于不同的利益主體,要素所有者進行生產投入、轉讓要素所有權,都要取得相應的一份報酬。這樣,生產成果的分配就在各生產要素的供給者之間,依據各生產要素在財富生產中實際作出的貢獻來進行,多貢獻多得,少貢獻少得。從資源的市場配置來看,生產要素的貢獻由報酬來反映,這樣使得各種要素能夠進入市場流動并形成要素價格。因此,就必須確立相應的分配原則,即確立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其貢獻參與收入分配的原則。
三、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yè)制度相適應,突出安全,緊貼效益的工資分配新體系
鐵路運輸企業(yè)工資由安全效益決定,應緊緊圍繞安全效益重心,不斷優(yōu)化工資結構,以崗位工資和安全效益工資為主體,強化安全效益動態(tài)考核分配,有效建立起企業(yè)工資緊隨企業(yè)安全效益同漲同落的崗位安效工資分配新體系。一是要素評價,建立新標。以職工崗位勞動責任、勞動強度、勞動條件和勞動技能等基本勞動要素評價為依據,建立各工種、各崗位檔序的崗位安全效益工資標準。二是突出崗位,拉開標差。充分體現崗位職責、崗位貢獻大小,在建立崗位安效工資標準中,合理拉開不同崗位檔序職工的工資差距。三是動態(tài)考核。構建能升能降、以效計酬的崗位安效工資浮動運行機制。要體現三大分配功能。一是強化位勞動價值功能。以崗位勞動評價為基礎,確定崗位安效工資,突出職工崗位勞動價值。二是強化安全效益功能。崗位安效工資在工資結構中占絕對比重,職工收入與企業(yè)安全效益緊密聯系,激發(fā)職工保安全、提效益的內動力。三是強化工資彈性功能。崗位安效工資實行“雙重”浮動,工資標準不僅隨企業(yè)安全效益好壞上下浮動,而且按照動態(tài)考核要求,隨職工崗位變動能增能減,崗變薪變,有效地增強職工收入彈性。讓職工的勞動報酬與企業(yè)經濟效益和個人的勞動成果緊密掛鉤,充分調動關鍵工種、關鍵崗位和關鍵人員增收節(jié)支,降耗增效的積極性,改變職工工資與企業(yè)效益分離現象。推行崗位效益工資制度,堅持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充分體現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以收定支,量入為出,是促進企業(yè)發(fā)展的必然之路。
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在堅持效率優(yōu)先的同時,也要兼顧社會公平。要關注弱勢群體,兼顧社會公平,保持社會穩(wěn)定。弱勢群體是人民中的一部分,也是改革主體的組成部分。在分配制度改革中若忽視他們的利益,則有悖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目標。關心和幫助弱勢群體,不僅是黨和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責任,是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保持穩(wěn)定的大局的需要。強化對弱勢群體的關心,要堅決執(zhí)行國家?guī)椭鮿萑后w的各項政策法規(guī),考慮下崗職工、病、傷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要使這部分職工的收入隨著社會和單位的發(fā)展不斷有所增加,體現以人為本的和諧理念?!?/p>
(編輯/梁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