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
2009年第四期《百家講壇》(紅版)刊載的《岳飛之死:南宋王朝的畸形成人禮》一文,認為岳飛之死是由其性格缺陷造成的,是命中注定的悲劇,而大家一貫重視的主戰(zhàn)派和投降派之間的斗爭及秦檜、萬俟離的誣陷則都是無足輕重的,并且發(fā)出了“揮動著道德的大旗,肆無忌憚地將歷史從多元的立體強奸成了蒼白的平面”這樣深沉的感嘆。
筆者以為,上文的說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過于強調(diào)岳飛的性格因素,也會同樣陷入另一種以平面歷史代替立體歷史的泥淖。
岳飛的人生悲劇絕對不是一個一維的圖形,而是一個多維的立方體。
岳飛的性格當然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南宋大理學家朱熹說他“恃才而不自晦”,確實,岳飛剛正耿直,不但不善于保護自己,還在兩件大事上冒犯宋高宗趙構(gòu),加深了高宗的忌恨,最終引來殺身之禍。
第一件事發(fā)生在紹興七年(1137年)四月,因宋高宗在讓他節(jié)制淮西軍北伐問題上出爾反爾,岳飛一怒之下上了廬山,高宗視其為“要君”。鑒于金人的威脅還在,高宗不得不好言撫慰,促其下山,但同時引宋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劍耳”以示警告,在表達不滿時,已暗藏殺機。
第二件事發(fā)生于同年八月,岳飛出于忠心,建議高宗立儲。這年,高宗才三十歲。他唯一的兒子,三歲的趙專早在八年前就驚悸而死,而他在揚州潰退時因驚嚇引起性功能障礙,再也無法生育,成為他的難言之痛。岳飛立儲建議有兩大忌諱,一是觸犯了正值而立之年的高宗性無能的忌諱,二是觸犯了祖宗家法中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忌諱。
高宗的厭惡、忌恨和反感是可以想見的,精忠報國,毫無私心的岳飛實在是書生意氣,太欠思量了。
其二,在南渡諸大將中,岳飛是功勛最著、抗金最力的,而且在抗金大計上毫不妥協(xié),這是我們尊崇、頌揚岳飛的原因,但恰恰也是宋高宗和秦檜殺害岳飛的主要原因。
在戰(zhàn)場上屢屢敗在岳飛手下的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即金兀術)以殺岳飛作為議和的交換條件,高宗、秦檜以屈膝求和作為鞏固皇位與相權(quán)的根本之計,把迫害的黑手和血淋淋的屠刀伸向了岳飛。于是,岳飛便非死不可。
再者,在“中興四將”(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之中,岳飛的職位最低,資歷最淺,年齡最輕,根基最淺,如果宋高宗要從四將之中找一個做犧牲品殺雞給猴看的話,那么,這個人必定是岳飛。
岳飛赤膽忠心,愛國愛民,一心渴望雪靖康之恥,滅臣子之恨,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直搗黃龍府,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最終卻負屈含冤,身心俱創(chuàng),遺恨風波亭,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震撼人心、令人警醒的大悲劇。
編輯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