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維康
芋頭主要起源于中國、印度、馬來西亞,是古老的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塊莖,中國人把它作主食與蔬食,歷史久遠。芋的得名緣由頗為有趣。西漢時,毛亨、毛萇的《毛詩》解釋說:“芋之為物,葉大,根實,二者皆堪駭人,故謂之芋。”由此推想,古人最初看到芋的葉子闊大,“根”(塊莖)也碩大,大概很是稀奇地發(fā)出“吁”的驚嘆聲!因此,“吁”字可能曾經一度也表示“芋”,但因它是草本植物,所以,后來“吁”字的偏旁“口”被草頭(艸)取代,故而成為“芋”。
芋頭也稱芋魁、母芋,其周圍衍生的小體長大后稱為芋子、芋奶、芋艿,其他別名還有香芋、紫芋、土芝等。它們雖然“其貌不揚”,但經煮熟或煨熟,剝除外皮,作為人類食物,給人以香、柔、滑、酥、糯之嗅覺與味覺享受,很受大眾喜愛。用芋頭、芋子烹調的食品,種類繁多,有簡單充饑的粗食“芋魁豆飯”。清代唐孫華曾寫有“苦草王瓜隨地滿,芋魁豆飯一生過”的詩句(《夏日園居雜詠》);也有用芋頭或芋子和其他食物合煮成的雅食“玉糝羹”,此處的“玉”字,據認為是“芋”字諧音。宋代詩人蘇東坡特別贊賞地寫道:“莫作北海金齏,輕比東坡玉糝羹”。其他,如芋子包、芋子餃、芋頭糕、糖芋艿等等,都是用芋做成的美食。
每年中秋節(jié)前后,是芋頭、芋子收成時節(jié)。它歷來是中國人中秋節(jié)前后常食之品,不少地方還形成了含義不同的食芋民俗。廣東《順德縣志》有“八月望日,尚芋食螺”的記載。農歷“八月望日”(中秋節(jié))前后收成的芋頭、芋子質優(yōu),此時期田螺肥美。另據說,臺灣高山族雅美人對芋頭、芋子有特殊喜好,中秋節(jié)前后不僅要食芋,倘若某家有新漁船下水,往往把芋頭放置于船艙里,因“芋”和“魚”、“余”諧音,寓意捕魚豐收和年年有余。在慶祝新船下水儀式后第二天,主人會取出船艙里的芋頭,分送給親友鄰居,祝愿大家都有豐收、有余的好運。
根據現(xiàn)代科學知識,進食芋頭、芋子,人體能獲得不少保健效益:它們含豐富的淀粉,其顆粒大于馬鈴薯的淀粉,較易消化吸收,食后較容易出現(xiàn)飽腹感,從而減少米、面的進食量,避免增肥;芋頭、芋子含有某種黏液和硒,能提升人體免疫力,抑制細胞異常增生,有助防癌;“芋艿蓮子羹”即是接受放化療者的良好輔助食品;芋頭、芋子屬堿性食物,能中和人體內酸性物質,減少胃酸與胃痛,并兼有健益脾胃、潤腸通便和止瀉作用。其所含氟元素,有益于防止齲齒。
小貼士
鮮魚芋艿羹
【方法】鮮芋子250克,鯽魚500克。加水與芋子同煮至爛熟,放胡椒、豬油、食鹽調味食用。
【功用】源于《食療本草》《日華諸家本草》,芋子能健益脾胃,得此魚,則調中補虛,益氣之力尤強。用于脾胃虛弱,虛勞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