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春
我國新時期的道德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民族意識體系、知識結構體系、價值觀念體系、論理道德體系,以及人們的風俗習慣、行為模式等體系的文化積淀。這種文化積淀在我國的農村有著很深的烙印,它是以生物遺傳和社會遺傳的形式世代延續(xù),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國農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之中,內化為人們的一種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滲透到農村的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制約農村發(fā)展、甚至農民的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因此,承襲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已構成我國農村社會文化傳統的背景,農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置身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之外,而只能在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去探索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農村社會影響的具體表現
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要置身于中國國情,要在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中國這塊土地上進行,當代農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承受者,當社會化過程把傳統文化內化為他們的精神素質時,便賦于他們一定的思想、觀念、性格、情感,支配著他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對當代農民發(fā)生影響,這種影響的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在農村傳承的長期性:我國是一個幾千年的農業(yè)大國,中國傳統文化以社會遺傳形式在農村世代延續(xù),這種傳承和影響將是長期的。它包括有意識的傳承,就是通過教育等形式:也包括無意識的滲透,是指通過一些間接的、潛移默化的方式。生活在農村這個環(huán)境中,一代一代的農民遵循著一定的生活方式、習慣行為,其傳統思想滲透到正常生活和思維模式的各個方面。
第二,傳統文化在農村的一慣性和漸變性:受傳統文化影響而形成的某些行為模式、思想觀念、性格情感,一旦形成就將深深扎根于人們的心靈深處,其表現是傳統文化在農村的一慣性。但是,什么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受時代的變化影響,無論其傳統文化多么固執(zhí),都會印上時代的烙印,這就是傳統文化在農村的漸變性。
第三,傳統文化在農村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并存: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中國傳統文化也不例外,它的內涵豐富,一方面包括一些有益的,如剛毅奮進,積極進取的人生理想;“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以德治國,修身養(yǎng)性的重道精神:各族一家,協和萬邦的寬容精神,人貴物賤,重人輕神的人文精神;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人和精神:憂國憂民、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等等,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對我國一代一代的農民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產生積極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還包含一些消極和落后的因素,如唯古是法,唯古是宗的認識價值取向;“別尊卑、明貴賤”的等級觀念、“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倫理道理:“天下變、道亦不變”等唯心哲子;重人治輕法治及所謂“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等特權思想。這些又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傳統文化在農村的兩面性是并存的。
二、傳統文化教育就是農村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
在農村進行思想政治工作,以往我們采用的是砸爛舊世界,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方法,就是將傳統文化全部否定。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我們應當繼承和發(fā)揚傳統文化中優(yōu)秀的一面,通過進行傳統文化方面的教育,來達到我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其理由如下: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是新文化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基點:任何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都不可能割斷歷史,文化的發(fā)展具有繼承性、延續(xù)性,它不能離開也無法離開已有的文化傳統,在先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基礎上繼續(xù)開拓,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自己時代的文化,才不至于中斷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歷史。同樣,未來中國新文化的發(fā)展,要從傳統中吸取養(yǎng)料,要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
第二,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之魂,它對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風貌,對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民族精神主要蘊含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也可以說,中華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產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民族歷史越悠久,民族文化越豐富,該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就越深遂,也就越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世界上沒有不貫穿民族精神的民族文化,也不存在不體現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我們在進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第三,傳統文化的精華有利消除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社會乃一集合的整體,個體總是生活在群眾之中,是家庭、國家或天下的一員。中國傳統文化對一己的私利,從來是不肯定和不贊揚的。其肯定和贊揚的是所謂“天下之利”,是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的思想和精神,以天下為己任視為“大道”、“正道”。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服從群眾、服從國家、服從社會,這種精神與市場經濟盈利原則誘發(fā)的本位主義、地方保護主義、個人主義是對立的。在“義”與“利”的關系上,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強調“先義后利”“義以為上”,認為在獲取個人利益時,一定要考慮是否符合公正、誠實的原則,反對“見利忘義”,主張“義然后取”,甚至“以義制利”。其重義輕利的基本思想與市場經濟的拜金主義,金錢至上,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的思想是對立的。由此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確定包含有消除市場經濟負面影響的文化。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下,如何做好農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確認識處理中國文化傳統與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是擺在我們思想政治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我們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并較好地與農村政治思想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以此來改變農村的思想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