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青
開學以來,學前班的小學生基本上能適應學校的常規(guī)生活。但有些小學生也將自身的一些毛病顯現出來,如對上學產生恐懼心理,每天早晨起床心事重重,上學時哭哭涕涕不愿意去學校,來到學校不肯進教室。有些學生甚至要家長陪同一起上課,S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我的觀察中,S總是不和其他同學一起玩,平時不愛說話,比較靜,性格內向。就算是上體育課,也要他的奶奶跟著他到操場上去上課。如果奶奶不跟著他,他就大哭大鬧。學校在無奈之下允許家長陪同。
我是學前班的體育老師。在上課時,我詢問過S的奶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來,S是獨子,父母一直在外打工,S從小就跟著他的奶奶一起生活,今年五歲,膽小怕事,缺乏自信。他奶奶告訴我,以前送他上過幼兒園,同樣要家長陪同,沒有家長陪同他就一天哭到晚。在外工作的雙親不忍心,于是就沒有讓他再上幼兒園。孩子一直在家,直到現在才來我校上學前班。為什么S會有這樣的行為呢?我猜想:可能是雙親一直不在家里,S得不到父母的教管,奶奶過于遷就,教育方法不當,使他產生了厭學的情緒。
如果讓其家長一直在教室里陪同上課,也不是辦法。于是,我建議S家長和班主任盡可能給S做思想工作,讓他在學校里結交小朋友,讓他感到在學校里過得開心,不再依賴家長。
同時,我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第一步:輔導性談話。
有一次,在上體育課之前的一天,我找到了S和他奶奶。
師:S,你喜歡上體育活動課嗎?
S看了一眼我,不說話。(家長站在一旁,見S不言,推了一下S,說,老師問你呢。)
師:S,老師在上課時,能不能讓你的奶奶坐在操場邊看你上課,我們一起玩游戲,好嗎?
他還是不說話。(奶奶問S,老師問你好不好。)
師:老師不喜歡看到你不說話,也沒有表示。
S依偎著奶奶,還是沉默。
師:你不出聲,是不是同意了?老師相信你能做到。
(奶奶摸著S的頭,說,你同意老師好不好。)
師:老師要上課了,S再見。
S的小手揮了一下。(奶奶對S說,跟老師說再見。)
在整個談話的過程中,S沒有說話,但我認為他可能有點接受我了。我想再試一試。
第二步:體育活動課練習。
上體育課了,我把全班學生帶領到操場里,S的奶奶也跟在S的后面。當我把隊整理好后,我示意S的奶奶去操場邊坐。S有點不情愿,想離開隊伍。這時,我宣布:“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玩‘老鷹抓小雞游戲,好不好?”同學們說:“好……”我把S編在“小雞”里,由班長做“老鷹”,我做“母雞”。在這過程中,S不停地望他奶奶。游戲開始了,學生們在笑聲中奔跑、移動、躲閃, S和同學玩得很開心。做完游戲后,我讓同學們自由活動。這時,S跑到他奶奶身邊,我也走過去。
師:S,游戲好不好玩啊?
生:好玩(小聲說,一邊擦汗。)
師:S,你幫老師去叫A過來,好嗎?(A和S同住一個村莊)
生:好。(跑過去叫A)
S和A跑過來。
師:A,你和S一起去玩,好嗎?
A同意了,拖著S的手問他愿不愿意跟他一起玩。這時,S的奶奶也建議他們倆一起去玩,S同意了,高高興興和A去玩了。
在這之后,我建議S和A每天一起上學、放學,叫S奶奶不要坐在教室里,在校門外觀察一段時間,學校同時加強安全保衛(wèi)工作,防止S離開學校。開始,S上課時經???我就引導他和A一起玩,分散他的注意力。他做得好時,表揚他。在老師的關心與愛護下,S慢慢地適應了學校的生活。
開學后第八周,S的奶奶不再陪同S坐在教室里上課。S的父母曾多次打電話給我,向我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