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選讀
第二天,他們拿了盛那件寶貝的盒子,照著盒子里面的招牌到了珠寶店里,店里的老板查過了許多賬簿。
“太太,這串項鏈不是我店里賣出去的,我只做了這個盒子?!?/p>
于是他倆到一家家的首飾店去訪問了,尋覓一件和失掉的那件首飾相同的東西,憑著自己的記憶力做參考,他倆因為傷心和憂愁都快要生病了。
他們在故宮街一家小店里找到了一串用金剛鉆鑲成的念珠,他們覺得正像他們尋覓的那一串。它價值四萬金法郎。店里可以作價三萬六千讓給他倆。
他們央求那小店的老板在三天之內不要賣掉這東西,并且另外說好了條件:倘若原有的那串在二月底以前找回來,店里就用三萬四千金法郎收買這串回去。
駱塞爾原本存著他父親從前留給他的一萬八千金法郎。剩下的數目就得去借了。
他動手借錢了,向這一個借一千金法郎,向那個借五百,向這里借五枚路易金元,向另一處又借三枚。他簽了許多借據,訂了許多破產性的契約,和那些盤剝重利的人、各種不同國籍的放款人打交道。他損害了自己后半生的前程,他不顧成敗利鈍,冒險地簽上了自己的姓名,并且,想到了將來的苦惱,想到了就會壓在身上的黑暗貧窮,想到了整個物質上的匱乏和全部精神上的折磨造成的遠景,他感到恐怖了,終于走到那個珠寶商人的柜臺邊放下了三萬六千金法郎,取了那串新項鏈。
在駱塞爾太太把首飾還給佛萊思節(jié)太太的時候,這一位用一種不高興的神情說:“你應當早點兒還給我,因為我也許要用它?!?/p>
她當時并沒有打開那只盒子,這正是駱塞爾太太擔憂的事。倘若看破了這件代替品,對方將要怎樣想?難道不會把她當做一個賊?
駱塞爾太太嘗到了窮人的困窘生活了。此外,突然一下用英雄氣概打定了主意,那筆駭人的債是必須償還的。她預備償還它。他們辭退了女傭;搬了家;租了某處屋頂底下的一間閣樓住下。
她開始做種種家務上的粗硬工作了,干廚房里可厭的日常任務了。她洗濯杯盤碗碟,在罐子鍋子的油垢底子上磨壞了那些玫瑰色的手指頭。內衣和抹布都由她親自用肥皂洗濯再晾到繩子上;每天早起,她搬運垃圾下樓,再把水提到樓上,每逢走完一層樓,就得坐在樓梯上喘口氣。并且穿著像是一個平民婦人了,她挽著籃子走到蔬菜店里、雜貨店里和肉店里去講價錢,去挨罵,極力一個銅元一個銅元地去防護她那點兒可憐的零錢。
每月都要收回好些借據,一面另外立幾張新的去暫緩日期。
她丈夫在傍晚的時候替一個商人謄清賬目,時常到了深夜,他還得抄錄那種五個銅元一面的書。
這樣的生活延長到十年之久。
十年之末,他倆居然還清了全部債務,連同高利貸者的利錢以及由利上加利滾成的數目。
駱塞爾太太像是老了。現在,她已經變成了貧苦人家的強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婦人了。亂挽著頭發(fā),歪歪地系著裙子,露著一雙發(fā)紅的手,高聲說話,用大盆水洗地板。但是有時候她丈夫到辦公室里去了,她獨自坐在窗前,還是會回想從前的那個晚會,那個跳舞會,在那里,她當時是那樣美貌,那樣快活。
【簡析】
《項鏈》是莫泊桑的短篇代表作。小說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駱塞爾太太)是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 她接受邀請參加了部長舉辦的晚會,由于虛榮心作祟,她向朋友借了一條項鏈,后來不慎在舞會上丟失。她不得不舉債買了件替代品償還,從而開始了十年艱辛的生活。當她終于還清欠款時,卻被告知所借的項鏈其實是假的。
一個晚上的虛榮滿足帶來十年的艱辛,十年的艱辛卻只不過為了一件贗品。戲劇性的結局引發(fā)了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與解讀。
有人以為作者要諷刺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和享樂思想;也有人認為作者無意作價值判斷,只是表現人對于變幻無常的人生的無能為力。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人公雖愛慕虛榮,但大難臨頭時,她與丈夫相濡以沫,共同面對,其真誠遠勝過曾經對榮華富貴的向往。而還清債務后,她那純真的快樂和敢于面對富人的無愧勇氣,也讓人刮目相看。
文中的駱塞爾看似平庸,字里行間卻處處顯示出善良與體貼。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他沒有抱怨,而是從容應對,以堅忍默默地接受挑戰(zhàn),同樣令人欽佩。
人物在日常狀態(tài)下的表現與在特定境況下的行為舉止交織在一起,都讓我們對這部作品主人公的內在心理和性格特征深刻把握,讀來感觸至深,品味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