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慧
廚房里的不都是黃臉婆,也有時尚廚娘。
臺灣姑娘黃瀞億就因為在倫敦大秀中餐而走紅整個英國。她用自己的形象和事業(yè)證明,廚娘有全新的解釋,廚房里也有著不可忽視的生產(chǎn)力。
英國最炙手可熱的美食紅人
現(xiàn)在,隨便打開英國哪一檔美食節(jié)目,常常會看到這個東方女孩主持的烹飪節(jié)目。
穿著入時。語音地道,與英國搭檔比起來顯得小巧玲瓏,重要的是,她富有魅力的解說,常常用俏皮的語言,讓一檔中規(guī)中矩的烹飪節(jié)目變得有了氣場,活潑時尚的氣氛讓很多年輕人都“跟著瀞”走進廚房。
在美國。電視里出現(xiàn)東方主持人還算平常;在英國,東方面孔在此前的電視上幾乎從未出現(xiàn)過。2004年開始,黃瀞億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個傳統(tǒng)。她露面的電視臺超過10家,她成了英國近年來最知名的東方面孔。
2009年5月9日,剛剛公布的首屆“英國十大杰出華人”獎項,黃瀞億位列其中,但8年之前誰也想不到,放棄國際大公司的邀請鉆進廚房的她會像今天這么紅。
中午帶飯也能引起轟動
1978年,黃瀞億出生在臺灣。5歲之前,她每周去探望住在臺南郊外的祖父母。他們在那里擁有一片稻田和一個竹園。也種植番薯和芒果,“我祖父母都是烹飪高手,每周去他們那里品嘗美食是我那時記憶里最開心的事情?!?/p>
5歲,黃瀞億舉家搬去了南非?!拔液透绺缡菍W校僅有的中國小孩。我們吃不慣學校的食物,中午帶的飯在學校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其實并不是什么奢侈飯肴,只是些肉松和腌黃瓜之類,即使這樣也讓同學們看呆了。從那時起,我隱隱覺得,中餐真的很有吸引力?!?/p>
11歲的時候,又一次搬家,隨家人來到倫敦?!皨寢屪錾獬D瓿鰢谕?,我不得不學著給爸爸做飯。那時候我開始領悟中國烹飪的一些最基本的哲學。比如冷熱餐飲所代表的陰陽調(diào)和,其他的技巧就靠自己試驗著來。我想我真的有這個天賦?!?/p>
“自學成才”成了她創(chuàng)造自己品牌食物的動力和源泉。
1998年,黃瀞億從倫敦大學經(jīng)濟學院畢業(yè)。總成績第一名,她卻說服了父母,放棄國際大企業(yè)伸出的橄欖枝,想要白手起家創(chuàng)造自己的食品公司。
一碗涼面開啟的事業(yè)
“我在大學準備畢業(yè)考試期間,有一天中午希望可以找到可口實惠的午餐,但市面上諸多的色拉、面條和壽司。沒有一樣令我滿意,我就想起臺灣涼面的可口滋味……”
1999年5月。黃瀞億帶著一個“涼面色拉”的空盒子走進英國Europa超市連鎖店采購者的辦公室,推銷自己的“涼面色拉”。從沒聽說過這種食品的采購者說:“帶些樣品來給我看看!”
回到家里,黃瀞億在廚房里一口氣做了20種不同口味的“涼面色拉”,然后再次走進采購者的辦公室。結果,對方定下了19種?!八麄円詾槲业谋澈笥幸恢а邪l(fā)團隊在支持,其實,我自己就是研發(fā)中心,呵呵?!?/p>
幾年之后,黃游億向銀行貸款得以設立更大的廚房。那時才告訴她的客戶們,她正是這家公司的總裁。在此之前,沒有人嚴肅看待這個小丫頭,“市場經(jīng)理”是她“最大”的頭銜。
制作有英國特色的美味中餐
因為她對食物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獨到見解,英國國家電視臺試著邀請她參加一個美食節(jié)目談談觀點,沒想到一炮走紅。
因為是在英國做節(jié)目,免不了要做些適應本地的改良:比如,在中國很受歡迎的芝麻球點心,為迎合英國人的口味,就要將紅豆沙餡改為巧克力餡。
“她讓豆腐變得性感,她的鐵板牛肉和成酥雞是我的最愛”,英國知名美食節(jié)目主持人芭妮特這樣評價她。記者問她怎么做到讓豆腐也性感起來,黃瀞億笑著說:“首先你得把豆腐做成各種各樣的食物,讓它們盡可能地美味起來。作為一個廚師,先讓你的觀眾愛上你所使用的材料。其他就都好辦了?!?/p>
黃瀞億還對中國的傳統(tǒng)果醋進行改良,調(diào)配出適合西方人口感的新飲料“TZU”(醋飲料)。健康的醋飲料“TZU”逐漸成為倫敦高檔餐廳和俱樂部酒吧的時髦飲料,甚至登上高級百貨公司、高級飯店的銷售架。
將“業(yè)余廚師”進行到底
每天圍著食物轉,她的典型一天將會是什么樣子?黃瀞億回答說:“就像跟豐富的食物打交道一樣。我的每天都太不一樣了。我要寫5本菜譜書,每周給幾個美食雜志寫專欄。今天與出版商談談出書,明天要跟電視臺制作人錄節(jié)目?!?/p>
2008年起,BBC2臺做一個系列節(jié)目叫做《中國菜很簡單》,在每個星期六的晚上黃金時間播出,黃瀞億選擇戶外不同的地方來教大家做中國美食。展示中國菜有多么好吃、多么健康以及多么容易做。
在她的生活里有一項安排是不會變的,那就是每年都會至少回一次臺灣,“最近兩年更多一些,一半是生意上的旅行,開發(fā)新食品,一半是研究烹飪,拜見各地的大廚們,我總是給自己一個借口說,動起手來做和旅行才真的讓我學到的最多。”
(林子摘自《青年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