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4日18:05分,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指揮控制大廳里的歐陽自遠,顯得分外地緊張和激動。因為此刻他夢想了半輩子的探月計劃終于付諸實踐——長征火箭搭載著中國首顆月球探測衛(wèi)星“嫦娥一號”拔地而起,直奔月球!
欲九天攬月
1978年,美國總統(tǒng)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華,給中國政府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美宇航員從月球帶回的一塊僅重1克的巖石。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拿到來自月球的禮物。可是由誰來研究這塊月巖呢?搞地質的歐陽自遠成了當時的最佳人選。
歐陽自遠1956年畢業(yè)于北京地質學院后,懷著“喚醒高山,讓它們現(xiàn)出無限寶藏”的豪情,一直想用腳步去丈量長江中下游的每一寸土地,尋找長江中下游鐵礦石的分布規(guī)律。然而,1957年前蘇聯(lián)成功發(fā)射全球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使他大為震動,他甚至從中看到了自己專業(yè)轉型的方向,他說:“我覺得,這意味著,人類不一定非要在地球上‘爬來爬去了解我們生活居住的這個星球了,完全可以利用衛(wèi)星來全面地、綜合性、整體地了解地球?!睆拇耍活w衛(wèi)星的發(fā)射將歐陽自遠的關注點從腳下的地球引向了頭上的太空。
然而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自己的人造衛(wèi)星,歐陽自遠更沒有可能真的奔向太空,他只能把自己的興趣集中于在地球上便可見到的太空實物——隕石。在前蘇聯(lián)衛(wèi)星上天的第二年,歐陽自遠便開始把搜集隕石作為自己的業(yè)余愛好。不久,隕石便取代鐵礦石成了他的研究方向。
1978年,當阿波羅號帶回的月巖來到中國的時候,研究隕石的歐陽自遠就要算是中國離月球最近的專業(yè)人才了。因為在那之前,中國人還從沒有機會真正接觸過月球。也正因為如此,歐陽自遠至今還記得自己接過那顆黃豆大小的月巖時的小心翼翼。“我將那粒黃豆大的巖石分成了兩半,一半送給了北京天文館向公眾展出,又組織全國的力量來研究另一半。”
基于對手中半克月巖的研究,歐陽自遠和他的同事先后發(fā)表了十多篇論文,歐陽自遠也將自己的學術研究領域從地球拓展到了月球,奠定了他在中國月球研究領域的領軍地位。不過,歐陽自遠想得更遠:他不僅想要研究別人拿回的月巖,更盼望著中國人有朝一日能到月球上一探究竟。雖然那時候中國還沒有能力去探測其他天體,但是,歐陽自遠已經(jīng)在遙想中國的探月之路,上九天攬月的夢想從此在歐陽自遠的心中深深地扎了根。
布道十年路
1992年,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這讓歐陽自遠一下子熱血沸騰了——他認為,這說明中國已經(jīng)具備開展月球探測的經(jīng)濟實力和技術能力了。
雖然在實際工作中,歐陽自遠擔任著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所長,但他心里卻始終放不下月球的事兒。
兩年后,歐陽自遠向“863計劃”專家組提交了《中國開展月球探測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報告》。專家組答復:“該搞,再提交一份關于中國開展月球探測的戰(zhàn)略與發(fā)展規(guī)劃的研究報告!”
論證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布局與實施,已經(jīng)超越了歐陽自遠的研究領域。歐陽自遠用了好幾年的時間與航天航空領域的專家一起來搭建中國探月工程的總體框架,并最終在2002年提出了具體方案。
歐剛自遠這樣描述他的探月“三步走”方案:“中國的探月工程第一步要先經(jīng)過無人探月階段:首先發(fā)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wèi)星,實現(xiàn)月球探測衛(wèi)星繞月飛行;進而實現(xiàn)探測器在月球表面的軟著陸,并展開巡視探測;最后再讓月球軟著陸器將月壤樣品帶回地球。第二步,要在完成無人探月后,實施載人登月。第三步,則要在月球上建立基地?!?/p>
從1992年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到2002年明確提出中國探月工程的實施方案,歐陽自遠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歐陽自遠認為,這中間的難點不在寫報告,而在于如何贏得同胞的理解和支持。
很多人質疑歐陽自遠提出探月計劃的必要性,認為這是一條別人走過的老路。歐陽自遠對此反唇相譏:“假如這樣的話,中國人也不該做汽車,不該做火車,不該做飛機了!”他認為,鑒于月球的資源、戰(zhàn)略地位都很特殊,中國必須盡快啟動探測月球的進程,否則在制定與月球相關的國際法律、規(guī)則的過程中,中國就有可能因此喪失話語權。
歐陽自遠不斷地向學術界、主管部門以及公眾闡述自己關于月球探測的構想,鍥而不舍。在別人眼中,他的這些苦口婆心就像一個虔誠的牧師在布道;而在歐陽自遠看來,這一切都是職責所在,盡管有時也會感到無助、寂寞,但中國的探月事業(yè)需要全體中國人民真誠的支持。
所幸,經(jīng)過十年的論證、答辯、等待,歐陽自遠關于探月工程的報告終于被送進了中南海。2004年的大年初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字批準繞月探測工程立項。
一朝夢終圓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立項后,歐陽自遠被任命為工程應用系統(tǒng)的首席科學家。這位原本以探索地球的奧秘為己任的地質學家,在夢想飛往月球的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歐陽自遠既不是工程師,也不是航天專家。在探月工程的前期準備階段,他所要做的就是為中國首顆月球探測衛(wèi)星——“嫦娥一號”設計明確的科學目標: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圖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學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測月壤特性;探測距離地球4萬至40萬公里間的地一月空間環(huán)境。另外,歐陽自遠和他的團隊還要根據(jù)這些目標,對探測儀器的關鍵技術、指標進行測試,提出改進意見。為了能讓“嫦娥一號”看清楚月球,他們還在它身上裝備了不少堪稱國內首創(chuàng)的儀器,如微波探測器等。
2007年10月26日,“嫦娥”奔月的一刻終于來到了!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雖然已是久經(jīng)沙場,歐陽自遠還是感到前所未有的緊張。他說,那天“最緊張”的一刻要算是倒計時下達點火命令的十秒鐘。雖然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事先就知道的預定程序進行,但他就是放心不下。
那也是一個令歐陽自遠終生難忘的日子。盡管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但38萬公里之遙是中國衛(wèi)星從未達到的高度,更是歐陽自遠半輩子的牽掛?!版隙稹鄙盏囊豢蹋瑲W陽自遠激動得難以自己。
在“嫦娥一號”飛向環(huán)月軌道的過程中,按原定計劃,地面工作人員要對它的軌道進行三次修正,可是地面工作人員測來測去卻發(fā)現(xiàn)它的運行軌跡跟理論軌道一模一樣,這反而令工作人員非常不安,擔心是自己測得不準。這卻讓歐陽自遠和他的團隊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如果“嫦娥一號”真的遇到了困難,歐陽自遠免不了又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而憂心忡忡。每每說起“嫦娥”遭遇月食的一刻,他總會喋喋不休:“地球把太陽射到月球的光擋住了,月球的溫度劇降到零下150度到180度,持續(xù)大概五個小時。這段時間‘嫦娥一號上的儀器也無法接收、轉化太陽能。我真怕它凍壞了!距離月食發(fā)生前一兩天,我們就把衛(wèi)星上所有的儀器都關了,省電為它保溫。沒想到,后來我們一測,溫度還是在零掇氏度以上,而且保持了五個多小時。它可真棒!”
“嫦娥”沒有讓歐陽自遠失望。2008年10月底,“嫦娥一號”圓滿地完成了所有預定的探測任務,共傳回了1.37TB的科學探測數(shù)據(jù)。11月12日,基于這些數(shù)據(jù)制作而成的中國首幅全月球影像圖正式對外發(fā)布。在發(fā)布會上,歐陽自遠向全世界鄭重地宣布:“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最清晰的一幅全月圖。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人的全月圖。而且,中國首次月球探測的成果絕不會僅僅止步于此?!?/p>
從地球到月球,對于歐陽自遠來說,在空間上那是38萬公里的漫漫長路,在時間上那是30年的不懈努力。而在從地球到月球的征途上,歐陽自遠不知走過了多少365里長路。
雖然已經(jīng)是70多歲的高齡,在從地球到月球的路上,歐陽自遠并不想止步。
“我現(xiàn)在最想干好的事兒有兩件:一是給超期服役的‘嫦娥一號找個好歸宿,讓它再為我國的月球探測事業(yè)做點兒貢獻;二是想辦法讓計劃2011年發(fā)射的‘嫦娥二號發(fā)揮得更完美些?!睔W陽自遠還說,他真希望自己能到月球上去親眼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