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干任
觀察臺灣圖書出版市場就會發(fā)現,近幾年歐美翻譯小說暢行,如《追風箏的孩子》,《偷書賊》、《風之影》等。臺灣之所以能以極快速度推出大量歐美翻譯小說,且贏得市場青睞,靠的不是臺灣讀者群自己突然間成熟茁壯懂得挑書讀了,而是隱藏在出版生產機制背后的一連串版權與營銷操作。特別是版權代理業(yè)在臺灣產生的巨大變化,直接沖擊著臺灣翻譯圖書市場的運作生態(tài),進而推動了一波暢銷小說銷售熱潮。
過去,按標準行情/規(guī)矩辦事
嚴格來說,臺灣的版權代理業(yè)存在的時間并不長,早期僅有一家版權代理業(yè)者(大蘋果,老板為美國人),后來又陸續(xù)開了幾家(博迭、家西書社等),但始終維持著數量不多且以博達和大蘋果兩家為首的情況(僅談歐美市場之版權代理業(yè)務,日文版權代理業(yè)務另有經營模式,且與本文無直接關系)。
或許是因為版權代理業(yè)者不多,且臺灣圖書市場本身規(guī)模不大的緣故,版權業(yè)務多半以一種十分穩(wěn)定且公式化的方法進行著。
以前,除了出版社自行相中某本書籍的版權而找上版權代理商,一般來說,臺灣的版權代理業(yè)者會定期提供一批他認為某出版社會有興趣的圖書給該出版社,然后從公定基本價格開始報價(預付版稅,以文學書來說大約是1000~1500美元),就算是在臺灣熱銷百萬冊的《達·芬奇密碼》,據說當時的預付版稅也只有1300美元。
現在,公開拍賣,競相抬價
隨著一些新的版權代理業(yè)者的出現,如今想要買到一些看起來不錯的書,預付版稅至少是過去的三到五倍?;蛟S有人會問,這種平地起高價的經營模式怎么會有人愿意買單?不但有,而且很多。
能夠哄抬高價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些高價買人的書籍大多賣得很不錯,讓不少這次沒能買到版權的編輯、主編相當扼腕,于是當下次自己想要某本書的版權時,樂于增加籌碼。
至于價碼為何能夠抬得比過去高,其實主要是靠整理書籍的評價與銷售量的信息,這些過去業(yè)者很少來做,主要的原因是版權代理業(yè)者代理的書籍太多,其次是版權代理業(yè)是少數業(yè)者寡占,因而收入穩(wěn)定,不需要拉抬預付版稅金額來爭業(yè)績。
然而,新人行的競爭者為了以少量的書籍博取市場目光與自己的業(yè)績,勢必要想辦法讓書籍賣個更好的價錢。有別與過去版權代理業(yè)者自行決定某些書籍該給哪些出版社過目,新的競爭者是將所有他們認為可以賣得好成績的圖書信息完整透明地公開給所有的人。也就是說,信息的整理與公開透明化是新進業(yè)者想出的做法,卻也無意間帶起了競拍模式。預付版稅的價碼大幅提高,出版社的營運成本增加,激勵了出版社一定得把該書做好的決心。
舉例來說,以1500美元買到小說版權的出版社很可能把書隨便做做就上市了,反正經營再差至少也能損益兩平的機會頗大。然而,以2萬美元買到版權的書就不一樣了,它的前期成本非常高,出版社必須想方設法替其尋找營銷切入點,而且為了讓書籍增加曝光度也為了分攤成本,起印量必須大幅增加。
問題:出版數量與市場接納量
炒高預付版稅也的確使書籍銷售大增,看起來是皆大歡喜的雙贏,然而,卻是問題的開始。因為,過去只有少數出版社每兩三個月推出一本這樣高預付版稅的大書。如今卻是每一家重要出版社都這樣做,導致市場無法短時間內接納大批量的好書。于是,歐美翻譯小說在兩三年熱銷后,開始逐漸出現疲軟。
臺灣出版界競相以高額預付版稅搶購圖書版權的情況,有點像10多年前在臺灣風靡一時的蛋撻熱。當年有商家引進葡式蛋撻引發(fā)熱賣,一時間全臺蛋塔專賣店遍地開花,最后由于市場競爭過大而產品差異化能力太差,竟讓整個蛋撻業(yè)銷聲匿跡了。
臺灣出版人是否應該再繼續(xù)以高額預付版稅競拍、追逐暢銷好書的翻譯權(其實只是淪為版權代理商拉抬版權價碼的幫傭),能否自己去找一些有潛力大賣的好書而不是光靠版權代理業(yè)者提供的信息,否則會讓自己贏了業(yè)績卻失了利潤,或者成為壓垮這塊領域的最后那批稻草,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經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