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畢家媽媽立夏,全職母親+職業(yè)撰稿人。育有二子,長子北辰出生于北京,次子天澤出生于上海。曾周游列國,學習、工作和生活,對國際上各種先進育兒觀念和方式十分了解,目前在《為了孩子》、《時間育兒》等雜志開辦親子專欄,主張以理性、自然、現代的理念和方式來養(yǎng)育下一代。著有《畢家媽媽育兒經》一書。
幾個月大的孩子就已經懂得玩弄生殖器官會帶來快感。到了3歲,他們會開始注意到男女身體的區(qū)別。到了5歲,性和生殖往往成為他們必問的問題。這時,“早期性教育”就會成為家長操心的一個話題。
我們需要早期性教育嗎?
對于所謂“早期性教育”,歐美國家有幾種說法。一種是什么都不要說,干脆不“教育”,告訴孩子越晚越好。這種做法是基于對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過早接觸性話題,過早開始性生活,結果導致早孕等性開放風氣的憂慮。
另一種說法則截然相反,認為越早告訴孩子性的真相越好,甚至在孩子還沒有開始發(fā)育的時候就告訴女孩月經、男孩遺精,這樣當真正的生理變化來臨的時候,孩子可以有所準備。
還有一種折衷的做法,那就是既不主動給孩子進行所謂“早期性教育”,也不故意回避。當孩子的問題來了的時候,做出合適的反應,提供相應的信息,不多不少,就事論事周為如果家長不講的話,孩子遲早會從別的地方和別的人那里得到信息,而這些信息未必是家長希望孩子了解的。同時,家長在告訴孩子性常識的時候,往往也會潛移默化地將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在青春期遭遇性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基本概念。雖然他們仍然會做出自己的選擇,但父母的看法和決定在潛意識中往往會成為他們做出判斷的基礎。
畢家媽媽不是那種主動給孩子講性的人。有的媽媽很善于挑起話題,時時刻刻對孩子進行教育。比如“你看隔壁阿姨的肚子越來越大了,那是因為她肚子里有一個小娃娃,你知道小娃娃是怎么到她肚子里去的嗎?”很多媽媽可以這樣做,但我是做不到的,不是因為我擔心過早接觸性話題我的兒子長大后可能一次帶兩個女朋友回家,而是我自己寧愿順其自然的個性和育兒觀念使然。
但我也不屬于可以一口拒絕孩子的人:“你還小,搞不懂的,等你長大了就自然明白了?!闭f這樣的話一方面讓我覺得意猶未盡,有回避挑戰(zhàn)之嫌,一方面我的孩子們往往也不會就此善罷甘休。更重要的是,這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一個溝通和交流的問題,我擔心當我跟孩子說“不要問這樣的問題”或者“你還小不懂”的時候,我在關閉交流的大門一一如果我在這個問題上有這樣的反應,那在其他棘手的問題上,我難免也會重復同樣的態(tài)度。
我希望如果我可以一直采取一個寬容輕松的態(tài)度跟孩子談這些話題,那么等到孩子青春期需要跟他們做正式談話的時候,我會覺得不那么尷尬和困難。
小鳥和蜜蜂
在性方面,3~5歲的孩子感興趣的問題一般集中在自己和異性身體的區(qū)別以及生殖現象上。
西方人在談到戀愛和性的時候,喜歡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小鳥和蜜蜂”。其意思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歌手Coleman Porter的歌里有直接的解釋:“那是為什么鳥兒做,蜜蜂做,甚至沒有文化的跳蚤也做,讓我們也做吧,讓我們相愛?!?/p>
后來,“小鳥和蜜蜂”就被用來比喻以含蓄委婉的方式給孩子講性和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