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木
唐卡
青海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在西部文化中有著不可比擬的資源優(yōu)勢。
世代傳承、集藏民族繪畫藝術精要的唐卡藝術(藏語音譯,意為卷軸佛像),是“青藏高原的一朵奇葩”。
在青海南部的隆務河兩岸,許多村寨果花飄香、丹青出彩。“人人作畫、家家從藝”,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唐卡作品就是從這些農家庭院走向世界藝術的殿堂。
20年前,夏吾才讓先生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2006年,僅同仁縣就有啟加、西合道、斗尕、更登達吉4位藝人獲此殊榮。這些國家級大師的出現,標志著長期以來處在口傳心授狀態(tài)的青海唐卡藝術創(chuàng)作走向了國家級水準。
青海唐卡藝術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師徒傳承,師徒之間的關系多為叔侄、舅甥等親緣關系?,F在,大批藝人以家庭為單位,開展唐卡藝術的創(chuàng)作,建立起了以父子為傳承紐帶的新的傳承機制。如已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吾才讓,他的長子更登達吉、次子索南都在從事唐卡藝術創(chuàng)作;已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啟加,他的兒子也在從事唐卡藝術創(chuàng)作,是熱貢有名的畫師。
如今,傳統(tǒng)的叔侄、舅甥傳承習慣逐漸被純粹的師徒關系所替代。唐卡藝術傳承,已經進入了一個注重技藝傳承、注重傳承鏈完整性的新階段。
目前,在同仁地區(qū),從事熱貢藝術的藝人,是一支十分龐大的隊伍。藝術創(chuàng)作集中在四個村落,約有95%以上的群眾從事唐卡、泥塑、堆繡、木雕、石刻等熱貢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當地藝人已經認識到唐卡潛在的經濟價值,因此,他們廣收弟子,形成了以家庭作坊為基本形式的開發(fā)、創(chuàng)作、銷售連鎖機制。而地方政府也充分意識到這一點,把熱貢藝術開發(fā)與農牧民增收結合起來,為熱貢藝術創(chuàng)作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自2006年熱貢藝術等文化項目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同仁縣對熱貢文化的整體保護意識明顯提高,提出了建設熱貢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思路。
熱貢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guī)劃,分步實施;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為原則,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方針,引導文化傳承的活態(tài)性,以各類文化的具體傳承者——民間藝人為核心,充分尊重和遵循當地文化發(fā)展的自身規(guī)律。
堆繡
堆繡是一種運用“剪”“堆”技法塑造形象的特殊藝術。從技法上又分為“剪堆”和“刺繡”兩種。熱貢地區(qū)的堆繡主要以剪堆為主。堆繡制作時,藝人根據內容表達需要選好各種顏色的綢緞,剪成一定尺寸的人物、走獸、花鳥等形狀,然后用彩色綢緞粘壓在事先剪好的紙張模型上,然后按其顏色從濃到淡的順序,依次沾堆,由于中間突起,故產生了較強的立體效果,猶如一幅絲質的彩色浮雕。堆繡的取材大都是佛經故事,多以人物為主,一般不表現大場面。它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態(tài),講究各色綢緞的搭配,粗獷中見細膩,主體突出,色彩鮮明,對比強烈。
堆繡是刺繡藝術的創(chuàng)新,是刺繡與浮雕的結合。一幅堆繡可以說就是一幅絲質的彩色浮雕作品。
雕塑
雕塑在熱貢藝術中占有顯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泥塑、木雕、磚刻等,其中泥塑最為普遍。泥塑藝術成熟期約在十七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初期。這個時期的塑像造型完美生動,神態(tài)刻畫惟妙惟肖,服飾衣褶既簡練流暢,又富于質感,既玲瓏剔透,又典雅大方,色彩對比強烈而又鮮艷協(xié)調,使單色泥塑和彩塑統(tǒng)為一體。
熱貢泥塑和寺院建筑相結合,力求表現其廣泛的內容。塑像的取材范圍也十分廣泛。除以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鳥獸魚蟲等作為裝飾紋樣和陪襯飾物外,往往還根據佛教故事和經典的需要塑造色彩和神態(tài)各異的形象。如光怪陸離的護法神、青面金剛、馬頭紅發(fā)的天神;如有的騎獅坐象舞槍弄棒、有的頸掛骷髏項鏈狂怒舞蹈……奇異的神態(tài),使人敬畏。選擇具有概括性的一瞬表情與形體動態(tài),使人們從靜的形態(tài)中聯想其前因后果,從而間接地把握與這一物體形態(tài)相聯系的潛在內涵,是熱貢藝術家極大的成功。
另外,木雕、磚刻也頗具規(guī)模。木刻主要是印刷用的經書板和門楣、柱頭上的裝飾雕刻,也有相當數量的木雕佛像。磚雕主要見于建筑物,如屋脊上的花邊、龍鳳、對獅,飛檐上的獸物和墻壁上的浮雕等。
2007年底,一尊高達13米的泥塑千手千眼觀音像在吾屯下寺觀音殿內落成并向公眾開放。這尊觀音像由該寺藝僧歷時4年用當地獨特的泥塑工藝完成,曲線優(yōu)美,神態(tài)安詳,1000條臂膀以頭部為中心環(huán)繞成一個圓形,每條臂膀上舒展的手掌心里都有一只眼睛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