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生
“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競夸天下雙無絕,獨立人間第一香”。牡丹是我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花大色艷、雍容華貴、富麗端莊、芳香濃郁,而且品種繁多,在古代,國人對它就情有獨鐘,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在民間節(jié)慶、民俗禮儀、文化、醫(yī)藥方面都深深嵌下了它的印記,由此在我國古代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牡丹文化”。
牡丹與別稱
牡丹花別名花王、木芍藥、洛陽花、谷雨花、鹿韭、鼠姑、百兩金、國色天香等。落葉性小灌木,一般高1~2米,老樹可達3米,花期為4~6月。牡丹是中國傳統(tǒng)名花。它端麗嫵媚,雍容華貴,兼有色、香、韻三者之美,讓人傾倒。歷史上不少詩人為它作詩贊美。如唐詩贊它:“佳名喚作百花王”。又宋詞“愛蓮說”中寫有:“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名句流傳至今?!鞍倩ㄖ酢?、“富貴花”亦因之成了贊美牡丹的別號。
牡丹與美女
唐代牡丹與美女的情緣最深,有兩位美女與牡丹有著各異的傳說。一位是武則天,另一位就是楊貴妃。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在歷史上曾有武則天貶牡丹到洛陽的傳說,(高承:《事物紀原》卷十《牡丹》)記載:武則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開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齊放,唯牡丹傲骨,獨不奉詔。武后大怒,貶之洛陽,“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為冠首?!边@里將武則天描寫成一個暴君。其實不然,她是一個極富感情的人,并且尤好牡丹,曾將家鄉(xiāng)的珍稀品種移到都城來。據(jù)舒元輿《牡丹賦序》說:“天后之鄉(xiāng),西河也,有眾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后(則天)嘆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p>
楊玉環(huán)貌若天仙,也尤好牡丹。唐開元年間,唐明皇寵愛楊貴妃,宮廷內(nèi)開始重視牡丹,并在興慶東沉香亭前、驪山行宮等處,栽植數(shù)種紅、紫、淺紅、通白等色牡丹。花初開,楊貴妃時常帶眾宮女游賞花間。一年暮春,正值牡丹怒放,紅光耀眼。異香襲人,天色將晚,唐玄宗和愛妃游賞花間,如醉如癡,貴妃禁不住在牡丹花叢中翩翩起舞。人在花中笑。花與人共舞。忽然。一陣香風吹過。一片云霞遮住了明月,牡丹也若隱若現(xiàn),唐明皇拍手驚叫“楊玉環(huán)果然有閉月羞花之美呀!”由此有了“羞花”一詞喻女人之美。與西施、貂蟬、王昭君并稱中國古代四大美人。
牡丹與文人
牡丹花素為我國人民所愛。人們賞牡丹或喜其端麗嫵媚;或愛其雍容華貴,兼有色、香、韻三者之美,讓人傾倒。歷史上不少詩人為它作詩贊美。在楊茂蘭主編的《歷代詠牡丹詩詞四百首》中,唐五代就有125首,宋代167首,由此可見一斑。
我國歷史上對牡丹的記載最早見于《詩經(jīng)·溱洧》“維士與女,伊其相諺,贈之以芍藥”。這里的“芍藥”也包括牡丹,因為牡丹最初無名而統(tǒng)稱“芍藥”。由此推斷,牡丹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唐朝詩人劉禹錫酷愛牡丹,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詠牡丹的詩句,在他眾多贊美牡丹的詩中,以《賞牡丹》最為有名“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這是詠牡丹的名詩,前兩句用芍藥和蓮花跟牡丹相比,兩種花已經(jīng)很飄亮了,可同牡丹相比,顯得遜色許多,牡丹的美麗就可想而知了。后兩句是正面寫牡丹,直抒胸臆,贊美牡丹的國色天香,開花時節(jié)驚動京城。
唐朝詩人李山甫也寫下了詠牡丹的詩句“邀勒春風不早開,眾芳漂后上樓臺。數(shù)苞仙艷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曉露精神妖欲動,暮煙情態(tài)恨成堆。知君也解相輕薄,斜憑欄桿首重回?!痹娭杏每鋸埖氖址▽懩档さ纳拖悖盎鹬谐觥睒O言牡丹的顏色鮮紅美麗,“天上來”極言牡丹香味的奇異醉人。并用擬人手法寫牡丹花的神韻,早上妖冶欲動,傍晚卻呈恨成堆。言語十分形象。
至宋代。牡丹已風靡全國。洛陽牡丹詩詞更走向成熟與繁榮。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他寫成了我國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他在洛陽作推官時,發(fā)現(xiàn)“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皆插花。花開時,士庶況為遨游”。這段話是他對牡丹的描寫。歐陽修的“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笆锹尻栒?,為天下第一也”。使得“洛陽牡丹甲天下”之名不脛而走,流傳于世。隨著洛陽牡丹登上甲天下的寶座,也將對牡丹的吟誦、贊揚推向了時代的頂峰。
徐凝的“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tài)破朝霞”。更是將牡丹進一步升華,看作是千媚百嬌、婀娜多姿的洛神,令人倍加神往。
曹勛的《訴衷情》中“西都花市錦云同。谷雨貢黃封。天心故偏雨露,名品滿深宮。開國艷,正春融。露香中。綺羅金殿,醉賞濃春,貴紫嬌紅”。詞中對宮中牡丹花色之艷麗、花姿之嬌美、花香之濃郁及宋廷皇帝與朝臣們“醉賞”牡丹之神態(tài)描寫的生動傳神,如織如繪。
宋無名氏《朝中措·詠秋日牡丹》:“國色輝開寒日,天香熏破霜風”。描寫秋季盛開的牡丹,令人驚奇。將牡丹與“野菊”、“芙蓉”相比,愈顯出牡丹之美。
明朝文學家侯幾道吟詠的《綠牡丹》詩曰:“別翻新譜洛陽明。疑是花殘萬葉盈。萼下閭門還授色,珠來金谷好停聲。便令禁苑尊青黛,真見欄桿駐碧城。折入文窗紗并綠,剪刀攜得麗人靜?!边@首詩實乃高妙之作,詩中采用襯托、變換角度等手法,重在寫其外形。外形中有重在突出它的綠色,在它的綠艷之上,又深入到與人相通的“情”。
清代詩人潘韶《詠自牡丹》:“千紅萬紫斗芳春,羌獨生存潔白身。似厭繁華存太素,甘拋富貴作清貧。瓊葩到底羞爭艷,國色原來不染塵。昨夜月明渾似水,只疑瑤島集仙真?!痹娭袑懗隽税啄档さ牟蝗肓魉祝缟懈邼嵉溲?。以白色立身的獨特性格。
牡丹與戲劇
牡丹與戲劇也有這不解的情緣。牡丹見之于戲劇約始于元代,元代鐘嗣成的《天一閣藍格寫本正續(xù)錄鬼簿》中收錄有高文秀的雜劇《黑旋風大鬧牡丹園》、趙明道的雜劇《韓湘子三赴牡丹亭》、睢舜臣的雜劇《鶯鶯牡丹記》。
在我國戲劇史上,與牡丹有緣的當算明代戲劇家湯顯祖之代表作《牡丹亭》。《牡丹亭》是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的古典戲曲名著,是當今京劇、昆曲常演的代表劇目。
牡丹與風俗
傳統(tǒng)名花牡丹象征著幸福、和平、繁榮、昌盛。各族人民將其視為吉祥物。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愿望。我國是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地的風俗習慣各不相同。湖北恩施地區(qū)土家族人種牡丹、繡牡丹之俗。云南大理白族“趕山”觀牡丹和牡丹木雕,西藏各地寺院中的壁畫牡丹,北方滿人旗袍上的牡丹,河南洛陽的插花俗,甘肅省臨夏回族的“花兒”唱牡丹,隴西浪山觀牡丹(朝山會)、牡丹命名、街頭賣花俗,安徽巢湖銀屏山的朝山拜神牡丹等。“洛陽牡丹天下無”,牡丹已被洛陽市定為市花,并確定每年4月15日—25日為“洛陽牡丹花會”。每當花會期間,中外游人群集,共賞花王。
牡丹與醫(yī)界
牡丹又稱作木芍藥、百兩金,和芍藥同屬毛茛科,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而芍藥則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作為觀賞植物的牡丹還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牡丹在1800年前秦漢時期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正式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