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紅
反映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影視作品有很多。但這一次,陸川導演的電影《南京!南京!》視角似乎有些意外。它沒有局限于以往的套路:揭露當時國民黨南京政府的懦弱,棄城逃跑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揭露日本軍國主義對日本人民的毒害。也沒有像以往國產(chǎn)抗日片那樣,把日本兵進行臉譜化的丑角處理。他不想只是單純地拍日本人如何在南京作惡。而是想基于史實的背景,表達創(chuàng)作者對戰(zhàn)爭和人性的反思。
這部嘗試從參戰(zhàn)日本士兵角川的視角展開敘述的影片注定會引起一些爭議。許多觀眾質(zhì)疑:導演是想思考當下所流行的“普世的價值觀”,還是想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人性的善惡?是否美化日軍?是否足夠客觀?是否突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中國國民的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放大了中國國民的劣根性?是幫助中日兩國理解歷史,阻止類似的悲劇再次發(fā)生.還是會在客觀上煽動盲目的民族主義情緒,進一步拉大中日兩國的心靈距離?甚至還有人質(zhì)疑新銳導演陸川是否太想在藝術上標新立異了。借用劉心武點評《紅樓夢》的一句話,《南京!南京!》“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個非常豐富的共享的學術空間”。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導演陸川無疑是成功的。
一、影片所引發(fā)的思考
影片以發(fā)黃的幾頁英文日記為引子,展開了對南京大屠殺的敘述。這些英文日記記載了歷史上這段黑暗的日子,也作為“第三方證人”,見證了這段人類歷史上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拍攝悲劇的目的,絕不是為了擴大悲劇對人們心靈的創(chuàng)傷.而是為了阻止類似的事件再次在人們身邊發(fā)生。《南京!南京!》無疑冷靜而又殘酷地掀開了這道留在每個中國人心口無法愈合的傷疤。揭開它需要勇氣,而直面它,更需要冷靜而清醒的反思。
二、中國人民族性格中的懦弱和順從
影片開始,以發(fā)黃的英文日記為證,揭露了國民黨南京政府的軟弱無能,不抵抗政策給人民帶來的災難: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retreated.The Japanese army is arriving al the gate of Nanking.(當日本軍隊攻到南京城的時候,中國政府已經(jīng)撤離了這座城市。)南京城防司令唐生智的逃跑.引發(fā)了全面混亂。大部分中國人都在試圖逃離這所城市。在潰逃的軍隊中,有士兵高喊:“當官的已經(jīng)跑了,放我們出去吧!”“司令已經(jīng)跑了,放我們出去吧!”不愿放棄守城的士兵竭力阻攔?!安辉S出城!”但是已經(jīng)抵擋不住這批如潰堤般逃遁的士兵。日軍記載,在幕府山中的近萬名中國散兵.幾乎沒有抵抗就被日軍繳械。
這種揭露看多了,人們就會把視線從軟弱的不抵抗的政府轉(zhuǎn)向國民。為何別人敢于選擇用這樣的方式對待我們?造成這種結(jié)果的原因是什么?難道除了國力的懸殊,就沒有其他的原因嗎?
隨著攝影師的鏡頭,我們看到,日本兵初次踏上這片被占領的土地,小心翼翼,滿眼恐懼。一個日本兵發(fā)現(xiàn)了汽水,然后打開喝了幾口,同伴急呼:“小心支那的陷阱?!碑攷讉€日本兵發(fā)現(xiàn)了禮堂中藏著的中國人時,更是嚇得大驚失色:“快去叫援兵!”“有支那兵!”一個士兵跌跌撞撞地跑出禮堂發(fā)瘋似的尋找援兵。但是,隨著鏡頭的深入,我們卻看到。整整一個禮堂的人舉起了手。一個特寫鏡頭:坐在父親肩頭天真的小女孩,看著所有的大人都做舉手狀,她也慢慢舉起了自己那稚嫩的雙手。
鏡頭搖過一張張臉,臉上是冷漠,逆來順受的表情。面對屠殺,束手待斃,任人宰割。有網(wǎng)友沉重地感嘆說,我們在痛斥日本人的血腥侵略的時候,卻從來不敢正視自己的劣根性。當你舉起雙手的時刻就意味著你放棄了所有,包括尊嚴和生命。導演陸川的攝影機像一把解剖刀,直指我們民族性格中的毒瘤和陰暗面。這是柏楊痛心疾首的中國人的“奴性”,也是對魯迅先生所刻畫的麻木、冷漠、自私、愚昧的國民的卑劣性格的最深刻的證明。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曾痛苦地感嘆,這樣的國民,縱使有強健的體魄.最多不過充當殺頭的看客。從麻木的殺頭的看客成為麻木的被殺者,之間似乎沒有多大的距離。南京大屠殺中.5萬日本軍會屠殺20萬中國青壯年。從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1月.侵華日軍在南京屠殺平民與放下武器的軍人30萬。
以日本武士道精神為基礎的民族主義對日本人民的精神禁錮和奴役。影片刻畫了下級軍官角川的心理掙扎和自我救贖.試圖通過這個視角揭露武士道精神為基礎的極端民族主義對日本人民的精神禁錮和奴役。
為推行侵略擴張的政策,日本統(tǒng)治者們打著“拯救日本”的幌子.對日本人民強行灌輸“皇國論”“大和魂”“為天皇盡忠”等思想,用武士道精神激勵士氣,鞏固軍隊。每一個參戰(zhàn)的日本軍人.都認為自己是神圣天皇的子孫。認為他們所參加的戰(zhàn)爭是建設大東亞新秩序的“圣戰(zhàn)”。因此,戰(zhàn)爭開始時,他們是不曾有過恐怖或疑惑。日本法學家。二戰(zhàn)后啟蒙主義的代表人物川島武宜在他的文章《評價與批判——日本人心理(菊花與刀)》中指出:日本人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更盲目地接受自己的傳統(tǒng)和思考方法,并以此為中心來判斷事物。
從這個角度講,影片中日軍低級軍官角川的心理掙扎和自我救贖顯得很突兀。這個情節(jié)同樣遭到許多人質(zhì)疑.認為陸川在藝術上太想標新立異了,根本站不住腳。有人甚至認為《南京!南京!》中最大的硬傷,就是陸川臆想出來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的人性論。有網(wǎng)友就撰文說,南京博物館館長曾講過。1937年屠城的日本軍隊是日本國最精銳最具有所謂。‘武士道”精神的部隊.當時沒有任何一名日本兵懺悔和自殺的記錄,陸川卻安排了角川這么一個重要的懺悔自殺的角色。
正如美國著名人類學家,《菊與刀》的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所分析的那樣,日本文化中,“誠”是“要人們必須全心全意和竭盡全力地履行責任”.是“循‘道的熱忱”,就像宗教狂者對自己的教義所具有的狂熱心情。在戰(zhàn)爭狀態(tài)下絕大多數(shù)日本兵和老百姓根本就沒有反思和負罪感。直到今天,大多數(shù)健在的日本士兵仍然沒有負罪感。這種普世的價值觀用在戰(zhàn)爭初期.為軍國主義而戰(zhàn)的日本軍人身上,難以說服廣大中國觀眾。
三、戰(zhàn)爭對人性的摧殘
戰(zhàn)爭這種異常的體驗就好像是顯微鏡.它把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文化和傳統(tǒng)等放大,并清楚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在這樣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屠殺中.民族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支撐日本入侵中國的精神支柱—一武士道精神在人格上容易導致極端的兩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殺:注重禮儀而又野蠻殘暴:欺壓弱者而又順從強者。正如魯思·本尼迪克特所分析的:“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固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他們的軍隊受到徹底的訓練,卻又具有反抗性?!?/p>
這其實是一種推拉的力量。這種推拉的力量在戰(zhàn)場上
就是人性的力量的爭奪。為什么一群普普通通的日本人穿上了軍裝、拿起了武器,攻下了南京,就搖身一變成了肆無忌憚、喪心病狂的人間惡魔?在影片《南京!南京!》中.導演陸川并沒有成功刻畫出日本人的這種文質(zhì)彬彬和兇殘嗜殺的雙重性格。他雖然沒有簡單地渲染屠殺者的殘酷和暴虐,也沒有單純地用受害者與加害者的二分法來講述歷史,而是試圖在這種推拉的較量中,挖掘“獸性中的人性”,但是這種藝術的挖掘卻招致網(wǎng)上罵聲一片,認為他有美化侵略者之嫌疑。甚至有人稱陸川是“文化漢奸”。正如一位網(wǎng)友在網(wǎng)上質(zhì)疑,在南京大屠殺中,有沒有殺過中國人的日本士兵嗎?有沒有強奸過中國女人的日本士兵嗎?有把中國人放跑自己自殺的日本士兵嗎?
戰(zhàn)爭的本質(zhì)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侵略。陸川試圖通過這部影片來尋找“是什么樣的文化力量使幾乎所有的參戰(zhàn)日軍帶著一片‘誠心參與這場對另一個民族的屠殺”這個問題的答案。正如導演自己所說:“我確實覺得,我們要睜開眼睛看,我們的對手到底是什么?”
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并在戰(zhàn)爭初期先后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上海市,以及熱河、察哈爾兩省,至1937年擴大為全面侵華戰(zhàn)爭。在這些推動和有利于日本的種種因素當中,除了武士道、天皇制、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和經(jīng)濟發(fā)展之外,還有日本人根深蒂固的民族優(yōu)越感。這種優(yōu)越感使日本人強化了對本民族的認同和對自己同胞的尊重.同時也強化了日本人對其他民族的蔑視和鄙薄心理。
影片開始有一個鏡頭,南京城失陷,大批民眾逃離南京。中華民國總統(tǒng)孫中山的塑像佇立在廢墟和煙霧中。日本軍隊占領南京后,日本兵把孫中山的塑像拉倒.然后歡呼、鼓掌,揮舞著日本的大旗。孫中山塑像上蓋著殘破的青天白日旗,被一群日本兵拖走。這恥辱的一幕,在我眼前反復出現(xiàn)。
影片末尾,導演安排了日本人慶祝南京攻陷的擂鼓,跳舞招魂的一場戲。陸川說:“戰(zhàn)爭的本質(zhì)說到底是精神的折磨。那場招魂祭祀就是一種文化在你的廢墟上跳舞。”但也有人在網(wǎng)上質(zhì)疑?日本軍人祭奠亡靈的鼓聲,氣壯山河.處處砸在我們的心上,也砸在了全中國人民的傷口上。這是為日本軍國主義揚威造勢,為日本軍國主義亡靈招魂.嚴重刺傷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四、結(jié)語
這場屠殺沒有贏家,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挑起的侵華戰(zhàn)爭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東京、大阪等多個城市被夷為平地,廣島和長崎遭受了原子彈轟炸,工業(yè)體系幾乎被完全摧毀,數(shù)百萬人死傷,無家可歸者不可勝數(shù)。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南京大屠殺都是中日兩國人民共同的悲劇。用導演陸川的話結(jié)束這篇評論:角川的崩潰我認為不是日本人的崩潰.是所有經(jīng)歷戰(zhàn)爭人的崩潰。
[參考文獻]
[1][美]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一版.
[2]楊勁松.試論戰(zhàn)后初期日本文化反省思潮的走向[J].日本學刊,2008(03).
[3]新周刊主編封新城獨家對話陸川:中國電影因你而進步[0L].新周刊的BLOG.http://blog.sina.corn.cn/xinzhoukan
[4]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網(wǎng)站[0L].http://www.njl937.org.
[5]川島武宜.評價與批判·日本人心理-《菊花與刀》附錄[本文原稿最初發(fā)表于1949年5月號《民族學研究》雜志上,1972年4月作者對原稿略作修改補充后將此稿附錄于《菊花與刀》日譯本改訂第一版,中譯稿系根據(jù)該1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