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慨
巨著帶來的樂趣,大大有別于日常閱讀。如果你曾經面對壯闊,戰(zhàn)栗并且喜悅,便可理解我過去幾個月堪稱幸福的閱讀時光。
此全譯本《往事與隨想》上下兩卷,逾150萬字,真真切切是一部偉大的巨著,充滿了對政治、歷史與社會的深刻觀察、長期而冷靜的思考,以及令人難忘的煽動性力量。100年前,它鼓舞了俄國革命者,100年后的今天仍不失其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只要殘暴、蠻橫或偽善的專制在這世上一息尚存,它便值得我們一再出版,反復閱讀。
19世紀是20世紀的親娘,以及我們今日幾乎一切的直系祖母。即便不考慮時間上的線性承繼,只看鑄成過去一百年風云激蕩的事件與思想,便足可確證這條血脈。我們體內流著馬克思的血、穆勒的血、赫爾岑的血。
亞歷山大·赫爾岑注定被歷史造就。他1812年生于莫斯科,拿破侖的大軍同年攻人俄國,占領這座沙皇的東都并焚城。十二月黨人起義被鎮(zhèn)壓,則直接讓少年的赫爾岑生出對專制制度的終生憎恨?!拔耶敃r只有十四歲,”赫爾岑回憶,“在那個被血淋淋的儀式玷污了的圣壇前面。我發(fā)誓要替那些被處死刑的人報仇,要跟這個皇位、跟這個圣壇、跟這些大炮戰(zhàn)斗到底。”
皇位,圣壇和大炮不會容忍這樣的人。10年后,他作為“對社會極其危險的自由思想者”遭5年流放。而后他與表妹娜塔麗私奔出國。親歷了1848年歐洲革命,他個人的思想和生活上遭遇巨大變故。娜塔麗紅杏出墻,暗通德國詩人黑爾維格(赫爾岑簡稱為“黑”)——“他毀了我們的私生活,像6月的兇日子毀了我們的公眾生活那樣?!边@一段描寫,連同母親、兒子和妻子的先后慘死,讀來如利刃剜心,疼痛不已。
巴黎街頭的血讓赫爾岑重新審視暴力革命之路,不欲解放全人類,但求先行自我解放。他辨清歷史方向,寧愿保持理想主義,或在客廳清談,或以文章濟世,總之是盡己所能,積聚個體自由的不斷進步。最終促成社會變革。若僅僅追求更高級的歷史階段,而用多數(shù)人暴政取代少數(shù)人的暴政,其后果也許更糟。英國劇作家湯姆·斯托帕有一部長達9小時的舞臺劇三郡曲《烏托邦彼岸》,馬克思最后在夢境中出場,發(fā)表歷史決定論的宣言。赫爾岑則基于個體尊嚴提出抗議。
斯托帕的虛構場景實際出自以賽亞伯林對赫爾岑的解讀。此劇2006年在紐約上演時,一度導致伯林的《俄國思想家》一書脫銷,相關的一章此番亦被收入《往事與隨想》,代作前言。
論及《往事與隨想》,伯林稱:“此作至今是一部深刻且生動的杰作,是赫爾岑賴以不朽的最大憑據(jù)?!彼^不朽者,必有超越時代、直指人心之異能。巴金1925年初讀此書,立結終生之愛?!啊锻屡c隨想》可以說是我的老師”,1978年,他在前兩卷的譯后記中寫道,“我要學習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卑徒饎庸P翻譯時,“文革”尚未結束,“我像赫爾岑詛咒尼古拉一世的統(tǒng)治那樣咒罵‘四人幫的法西斯專政,我相信他們橫行霸道的日子不會太久……”
巴金的譯筆令人喜愛,后六卷的續(xù)譯者臧仲倫亦是高手,詳盡準確的注釋則大有助益。略有的一點瑕疵,也許就是間或出現(xiàn)的法語文句校對問題。但這850余頁的厚重大書絕不會令人厭倦,而總是讓人興奮著,愉悅著,任由思想的力量和文學的美感沐浴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