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云
關鍵詞:中國現(xiàn)代詩歌 意象 審美意蘊
摘 要:中國現(xiàn)代詩歌凝練、含蓄,其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等涉及很多知識,賞析起來有一定難度。筆者結合自己欣賞現(xiàn)代詩的經驗,從接受美學和現(xiàn)代詩學角度,嘗試著對如何鑒賞現(xiàn)代詩歌作一些初步探索,希望對愛詩者、讀詩者賞析現(xiàn)代詩有所幫助。
中國現(xiàn)代詩歌主要指從“五四”文學革命時起到現(xiàn)在為止的這一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體式上主要指新體詩。其特點是用白話寫作,表現(xiàn)科學、民主的新的時代內容,打破舊詩詞格律的束縛,形式上靈活自由。好的現(xiàn)代詩作為文學作品大家族中的一員,在陶冶性情、啟迪智慧、提高人文素質等方面都具有其他作品難以取代的優(yōu)勢,理應受到重視。筆者結合自己欣賞現(xiàn)代詩的經驗,從接受美學和現(xiàn)代詩學角度,對現(xiàn)代詩歌的鑒賞方法做出以下幾方面的歸納:
一、知人論世,了解新詩的發(fā)展歷程
所謂知人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遭際,知道作者創(chuàng)作詩歌的寫作背景。魯迅先生說過:“我們想研究某一時代的文學,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環(huán)境、經歷和著作。”(《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要鑒賞一首詩,也應該知曉詩人所處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寫作背景及藝術追求。例如,要鑒賞《雨巷》,就要對它的作者戴望舒有所了解,通過學習現(xiàn)代文學史,我們知道:戴望舒是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一個詩歌流派——現(xiàn)代派的代表詩人?,F(xiàn)代派的詩歌創(chuàng)作注重抒發(fā)自己的內心世界,表現(xiàn)微妙的情緒和抽象的感情,具有一種朦朧美。再通過對《雨巷》寫作背景的進一步了解,我們知道:這首詩大約寫于1927年的夏天,此時白色恐怖籠罩著全國,蔣介石對革命群眾進行血腥鎮(zhèn)壓,大革命正處于低潮。有些原來參加過斗爭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找不到出路的情況下,陷入苦悶彷徨之中,他們那種希望、追求、痛苦地探索的心境,就好像撐著油紙傘在寂寥的雨巷中前行的行人一樣。有了這些時代背景知識做基礎,我們再去讀這首“具有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內容”的詩,通過品味悠長寂寥的雨巷的環(huán)境渲染和丁香與姑娘意象的疊加,就不難體會到游子的悲劇感和孤獨感。
二、理清形式,熟悉新詩的外在特征
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jié)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偟恼f來,現(xiàn)代詩歌根據(jù)外在形式分為兩種,一種講究格律,謂之格律詩,也稱格律體新詩,指“五四”以來在形式上有著一定規(guī)律,音韻上有一定韻律(倘有變化,需要按一定規(guī)則處理)的新詩。它經過胡適、劉半農等興起,徐志摩、聞一多、朱湘等發(fā)展,賀敬之、李季、郭小川等創(chuàng)新,再經朱自清、何其芳等完成理論上的探索,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與理論話語。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格律,吸取古典詩詞與地方民歌的精華,是對古典格律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另一種比較自由,即自由詩,是與格律詩相對而言的。它特指在詩歌語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較為自由的詩體。每一行詩的字數(shù),每一節(jié)詩的劃分,每一篇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都沒有固定的格式。它一般是根據(jù)作者內在情感的起伏變化安排詩歌意象和詩歌語言的節(jié)奏旋律。郭沫若的《天狗》、艾青的《光的贊歌》、舒婷的《致橡樹》等都是自由詩的優(yōu)秀之作。
此外,根據(jù)現(xiàn)代詩的表現(xiàn)內容和表達方式,還可分為敘事詩與抒情詩。抒情詩是以作者的口吻抒發(fā)主觀情緒情感的詩體。作者把社會生活做了“主觀化”和“自我化”的處理,所有的詩歌意象都因經過了作者心靈的改造而出現(xiàn)個性化的變形,它沒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和事件過程,即使出現(xiàn)了少數(shù)人物形象和事件形象也是作者寄寓強烈主觀感情的形象片斷。它一般篇幅短小,常常借助主觀抒情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情感強烈的自我形象。冰心的《春水》、馮至的《我是一條小河》堪稱抒情詩的典范。敘事詩是以敘述者的口吻來刻畫人物、敘述事件的詩體。與抒情詩相比,它有較完整的事件情節(jié),能采用各種手法來描寫人物;與小說、戲劇、影視相比,它的情節(jié)比較單純并跳躍較大,人物性格比較單一,使用的細節(jié)較少,敘述語言比較概括并充滿激情。敘事詩人“不是在講說一個故事,而是在歌唱一個故事”(何其芳:《談寫詩》,見《作家談創(chuàng)作》,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第174頁)。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聞捷的《復仇的火焰》就是這種詩體的代表。因此,閱讀詩歌時要把握住不同類別的詩歌在形式、風格上的不同,欣賞時才能有的放矢,捕捉到詩歌的精華所在。
三、分析意象,品味詩歌的審美意蘊
現(xiàn)代詩歌的突出特征就是意象性,其詩句是由意象連綴、并置、疊加等方式構成的。意象是詩人的主觀意念和外界的客觀物象猝然撞擊的產物,是詩人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內心世界,把客觀的物象經過選擇、提煉,重新組合后而產生的一種有特定意義的語言形象。詩人不僅要用意象來進行思考和感受,也要用意象來進行表達。因此,對詩歌意象性質及其特殊的組合方式的把握是我們進入現(xiàn)代詩歌精神內核的重要門徑。例如我們閱讀現(xiàn)代派詩人廢名的《12月19夜》中的一個片段:“思想是一個美人 / 是家 / 是日 / 是月 / 是燈 / 是爐火”在這里詩人把抽象的思想用美人、家、日、月、燈、爐火等一系列意象來表達。在鑒賞時我們不妨首先對這些意象做具體的感覺還原,可以得到這樣的具體感受:美人是美麗的,家是溫馨的,日是溫暖的,月是純潔的,燈是明亮的,爐火是暖和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再進一步的抽象就可以得出這樣的體認:詩人是對思想的禮贊。
由此可見,在鑒賞詩歌時,鑒賞者應該依據(jù)自己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審美習慣等,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抓住生動具體的意象、形象和畫面去發(fā)掘詩歌的意境,品味其中的意蘊。常言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鑒賞同一首詩歌,由于每一位鑒賞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不同,思考不同,鑒賞的結果當然也就不同。而聯(lián)想、想象能力的豐富獨到與否,往往是鑒賞水平高低的關鍵所在。
四、體會情感,把握詩歌的抒情特點
詩歌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具有更強烈的抒情性。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眹烙鹪凇稖胬嗽娫挕分姓f:“詩者,吟詠情性也。”詩人面對生活接觸外物并受到刺激的時候,情感不會不發(fā)生變化。詩人在情感發(fā)生變化時,就會借物載情,以詩明志。正因為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要抒發(fā)強烈的感情,詩人才能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描繪出詩歌的意境,用情感去感染讀者,用情感去感動千萬人的心靈。
古代詩歌強調情,現(xiàn)當代詩歌也強調情。感情是詩歌的生命和靈魂,詩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悅,或憂傷,或憤怒,或悲哀……無一不浸透在詩行間。所以必須很好地體會詩人在詩中的感情和基調,才能準確理解詩歌的主旨。例如,郭沫若在《爐中煤》中,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燒的“爐中煤”,把“五四”以后新生的祖國比作“年青的女郎”,并視為自己熱戀和追求的對象,象征著經過“五四”洗禮后的祖國生機蓬勃、青春煥發(fā),表現(xiàn)了作者真摯的愛國熱情。這首詩,只要我們弄清楚詩中的這兩個意象,再看作者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四次寫“啊,我年青的女郎”,兩次寫“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我們就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抒情性特點。
現(xiàn)代詩歌尤其是現(xiàn)代主義詩歌由于注重表達現(xiàn)代人復雜的線團化的內心情感和獨特的幽深的生活體驗,而在表達上又往往采用表現(xiàn)自己與隱藏自己的抒寫策略,使讀者較難一下子把握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發(fā)現(xiàn)詩句里有許多或明或暗地含有詩人情緒的詞語,抓住這些體現(xiàn)詩歌情感傾向的關鍵詞,并以此作為進入詩歌情感內核的路徑,有助于我們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和所要表達的復雜的審美情感。如我國20世紀20年代象征派詩人的穆木天的《落花》寫道:“呵/不要驚醒了她/不要驚醒了落花/任她孤獨的飄蕩/飄蕩/飄蕩在/我們的心頭/眼里/歌唱著/到處是人生的故家/啊/到底那里是人生的故家/啊/寂寂的聽著落花”,我們如果緊緊抓住“孤獨”、“飄蕩”、“寂寂”這些感情色彩濃郁的關鍵詞,是很容易體會到詩中所傳達的那種人生的孤寂漂泊感。有的詩人會將其所要表達的情感埋藏得更深一些,這就需要我們將那些投射詩人主觀情緒的意象做更深入的感悟,才能將其蘊含的情感挖掘出來。如20世紀30年代現(xiàn)代派詩人戴望舒的《我的記憶》里寫道:“它生存在破舊的粉盒上/它生存在頹垣的木莓上/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撕碎的往日的詩稿上/在壓干花片上/在凄暗的燈上”,透過粉盒、木莓、燈光這些殘破、凄清的物象,和“喝了一半的酒瓶”“撕碎的詩稿”和“壓干的花片”,這些折射出詩人不順心的心理狀態(tài)與青春和生命消逝的生命狀態(tài)的意象,我們可以分明感受到詩人那種孤獨、苦悶、愁苦的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