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顯
臺,是筑土高于地面的建筑物,“四方而高曰臺”(《爾雅?釋名》)。臺古代主要用于觀望或求神,也用作游樂之所。我國名臺不計其數(shù),吸引了歷代文人騷客游賞,多有感慨之作傳世。
“憶昔商王起鹿臺,罔思固本聚民財。而今臺散空臺榭,惟有閑云自往來”(王維《鹿臺》)。鹿臺位于河南淇縣,殷紂王所建,因臺上豎立鹿頭柱而得名。周武王伐紂,敗紂王于牧野,紂王逃至鹿臺,自焚而死。詩歌諷刺了紂王勞民傷財、荒淫誤國,表達(dá)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與之類似的名臺還有陜西驪山烽火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fā)生這里;江蘇蘇州姑蘇臺,因建在姑蘇山上得名,是吳王夫差的行宮。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郁孤臺位于江西贛州的賀蘭山,以地勢高阜、郁然孤峙而得名。這首詞抒發(fā)了詩人望故都而不得、思報國而無門、蹉跎白首的痛苦心聲,感時傷世,成為愛國精神的千古名篇。與之類似的還有河北邯鄲的武靈叢臺,相傳建于趙國武靈王時期,叢臺之名,源于當(dāng)時有許多亭臺建筑連接壘列而成。北京市的黃金臺,即燕昭王所建的幽州臺。因燕昭王招納賢才,將黃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后成為尊才敬賢的象征。陜西漢中的拜將臺,相傳為漢高祖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時所筑。經(jīng)蕭何推薦,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并采納了韓信迎三秦東向以爭天下之策,完成了西漢統(tǒng)一大業(yè)。江蘇南京的鳳凰臺,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
“姜太公賤賣了磻溪岸,韓元帥命博得拜將壇。羨傅說守定巖前版,嘆靈輒吃了桑間飯,勸豫讓吐出喉中炭。如今凌煙閣一層一個鬼門關(guān),長安道一步一個連云?!?查德卿《仙呂?寄生草》)。姜太公釣魚臺位于陜西寶雞,相傳姜太公曾隱居垂釣磻溪十年,后遇周文王,又輔佐周武王滅商紂。作者一反傳統(tǒng),為這些封建時代的忠臣出仕報主表示惋惜,勸誡世人不必為虛名賣命,暗寓歸隱之意 。與之同類的還有山東鄄城縣的莊子釣魚臺、浙江桐廬縣的嚴(yán)子陵釣魚臺。
“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dá)五更”(《孔雀東南飛》)??兹概_位于安徽懷寧縣,因漢代長篇樂府詩《孔雀東南飛》而得名,相傳是焦仲卿與劉蘭芝定情的場所。詩歌通過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控訴了封建禮教、家長統(tǒng)治和門閥觀念的罪惡,表達(dá)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愛情自主的合理愿望。與之同類的還有四川成都的琴臺,據(jù)說是司馬相如鼓琴之地。
其他名臺還有北京的瀛臺、河北臨漳的銅雀臺、河南開封的禹王臺、河南淇縣的比干摘心臺、河南單縣的宓子賤琴臺、山東曲阜的舞雩臺、湖北宜昌的昭君臺、湖南長沙的定王臺等,不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