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謝·博亞爾斯基
“小費”這個概念對于今天的中國人來說既陌生又熟悉。說它陌生,是因為在中國給小費這種習俗尚不流行;說它熟悉,是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媒體了解到國外的小費文化。
不知道從何時起,人們開始有了在享受完服務之后多付錢的習慣。“小費”一詞出現(xiàn)于18世紀30年代的英國,當時茶葉開始被販賣到歐洲,成為上層社會的奢侈消費品。喝茶通常都是在美麗的花園中進行,在茶桌上放著一個別致的盒子,盒子上面用英文縮寫寫著T.I.P.S. (To Insure Prompt Service),意思就是“為了保障即時、周到的服務”,言下之意就是“想喝熱茶多付錢”。這種做法逐漸擴展到了其他服務領域,TIP隨即成為英語中“小費”一詞。
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歐·亨利在一部作品里曾寫道,一位來自匹茲堡的百萬富翁,在紐約度過的10天當中用于吃住行的費用只有73美元,可是給小費卻花掉了他5750美元。除了給小費相當講究的美國,在世界其他很多地方也盛行小費傳統(tǒng)。在突尼斯和土耳其,消費場所的服務生會直接將找給客人的錢留下,或者留下一部分,大家都默認這是給服務人員的小費。但歐洲人很少給小費,即使給也是“精打細算”,因為在大部分歐洲國家里,服務費都已被包含在基本消費的賬單中了。
俄羅斯人給小費時的慷慨甚至超過了美國人。十月革命以前,無論是在小飯館還是大飯店里,跑堂的都不掙工資,他們只賺取小費,甚至要給老板一定數(shù)量的錢(自己賺取小費的20%)。蘇聯(lián)時期,雖然政府號召不要索取小費,可是這個傳統(tǒng)也沒有完全消失。如今在莫斯科的飯店中消費,小費的數(shù)額通常是賬單數(shù)額的7-10%。高檔飯店里的服務員一個輪班下來能賺到1500盧布(1美元=31盧布)小費。
有時服務員會4人一組形成團隊賺小費,他們把賺來的小費放在一起,除去必要的開支后把剩余的錢平均分配。所謂必要的開支包括:給吧臺人員10%,給洗碗工5-10%,偶爾給廚房幫廚的一些錢。與同事們一起分享小費很重要,這樣才能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把工作做得更好,才有可能從顧客那里得到更多的小費。當服務員團隊中某一名成員工作比較差勁,不能賺到像樣數(shù)額的小費時,他也就無法在團隊中繼續(xù)待下去了。所以,服務員團隊的宗旨就是始終把工作做得盡可能出色。這種小費分配模式在美國十分普遍,美國人甚至還將自己的小費分一部分給保安,要知道,他們也為營造餐廳中的美好氛圍出了力。
除了服務員,餐廳其他工作人員也可以獲取小費。吧臺調(diào)酒師可以因為給顧客調(diào)了一杯美味的雞尾酒、推薦了一款好喝的飲料,或者只是傾聽對方的訴說而得到顧客的慷慨解囊。餐廳經(jīng)理在給顧客安排一個位置較好的餐桌后,也能得到小費。存衣處服務員提供服務時會顯得較為復雜,因為大部分存衣處的服務員年齡都偏大,當一位和你父親年齡相仿的人親手給你穿上大衣的時候,年輕人總會覺得有些不舒服,通常都會主動接過衣服自己穿上。當然也會有身手敏捷的服務員在你還沒有反應過來時就已經(jīng)把衣服披在你的肩上,這樣也就順理成章地拿到了小費。在俄羅斯,給存衣工的小費通常是10至50盧布不等。但在大飯店里給存衣工的小費要高出許多倍,大約在300-500盧布。
世界上許多國家對小費都征稅,理論上雇主應該對自己員工所得的小費數(shù)額進行記錄,然后為其繳納收入稅,但在實踐中執(zhí)行這一要求的服務企業(yè)卻為數(shù)不多。
除了飯店和餐廳,就要數(shù)旅館行業(yè)的小費制度最為活躍了。小費通常是給客房服務員,有時是每天給一點兒,或者是在客人結(jié)賬離開旅館時一起給。但在任何一個國家中,賺取小費最多的是那些娛樂場所的表演者。盡管老板們會給他們報酬,但是來此休閑放松的消費者們還是很樂意額外表示一下自己的謝意。給小費的理由很多,也許是表演得好,也許是制造出了歡快的氣氛、吸引客人加入游戲,或者是對客人說了句成功的俏皮話。但是說客人的俏皮話要十分謹慎,弄好了也許一次會得到上百美元的小費,如果話題選得不對,招致一頓拳腳也是有可能的。
[譯自俄羅斯《金錢》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