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萍
個性化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既是個性的養(yǎng)成和展現(xiàn)過程,也是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它強調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和發(fā)展?jié)撃?依據(jù)合理的起點,根據(jù)不同的內容而采取恰當?shù)姆椒?、手段、進程、評價方式等,促使學生各方面獲得充分、自由、和諧的發(fā)展?;凇耙粚σ弧睅椭鷮W習模式,學大個性化教育根據(jù)學生課堂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鞏固、提高。教師面對不同層次、不同要求、不同興趣的個體,要根據(jù)學生生理、心理、智能特點,開展學習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是“營養(yǎng)師”,又是“配菜師”,還是“廚師”。這種學習模式必須尊重學生主體,讓學習充滿個性而又效果顯著。
個性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為了彰顯“一對一”個性化學習優(yōu)勢,突出“針對性”和“適配性”,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診斷個體,突出策略
對學習個體全面深入地研究是實施“一對一”個性化學習至關重要的一步。把握學生特點,并采取相應的學習策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對學生的“診斷”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其一,個性特點。了解其興趣愛好、學習水平、智能特點,從整體上把握學生。
其二,學科基礎。分析學生的考試試卷,把握學生學習方面的優(yōu)勢和劣勢。
其三,了解學生的具體要求,是“補缺”“深化拓展”“發(fā)展興趣”,還是僅僅因為家長要求其學習。
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老師就要發(fā)揮其“營養(yǎng)師”的作用,為不同個體制訂相應的“營養(yǎng)”方案,配備滿足“營養(yǎng)”要求的“菜譜”,“烹調”適合學生“口味”的“佳肴”。這樣才能既滿足“營養(yǎng)”,又吃得“有味”。
案例:信任從了解開始
“林老師:中考我語文考了131分,還滿意吧……”收到小邢的短信,我似乎看到了她眉飛色舞的樣子,心中備感欣慰。
小邢是初三學生,成績較優(yōu)異,小學時曾在國外生活過兩三年,因此語文相比其他學科稍有差距,150分的題能考100多分,因此求助“學大”,希望迅速提高語文成績,考上重點高中。來輔導之前,家長帶來了3份試卷,我把她的試卷仔細分析、研究,找出她知識上的長項與不足,并歸納于下。
優(yōu)點:
1.書寫工整,試卷書寫認真,筆跡秀麗,令人賞心悅目。
2.古詩文背誦、默寫較準確,3份試卷只錯了一個字。
3.文言文方面實詞解釋、句子解釋都比較準確。
不足:
1.文言文閱讀失分較多,需要增加閱讀量。
2.現(xiàn)代文閱讀中,鑒賞能力方面較薄弱。
3.作文,引用材料與主題稍有偏離,語言不夠優(yōu)美,需要從審題入手,進行多題材練習,達到迅速提高的目的。
第一次上課,我明確指出她的學習現(xiàn)狀、優(yōu)缺點、努力方向,她心悅誠服,認為老師很專業(yè)、很認真,對她的情況十分重視,找到了她語文成績難以突破的根源。她因而對老師也非常信任,對提高成績很有信心。
二、 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學生是具有不同智力特點的個體,這就要求教育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的各種智能競相開發(fā),將學生發(fā)展的可能性變?yōu)楝F(xiàn)實性,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全體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
作為培養(yǎng)人的活動,教育應發(fā)揮學習主體的優(yōu)勢智能,開發(fā)弱勢智能。尊重學習主體的智能特點,基于既有的學科基礎,依據(jù)“最近發(fā)展區(qū)”原則設計不同的學習策略,制訂不同的學習方案,更好地利用優(yōu)勢智能促進學生學習。
案例:音樂特長生的閱讀課
小何是一個音樂特長生,語文成績很差,閱讀更甚。在輔導中,我重視通過其音樂智能培養(yǎng)其語言智能。在欣賞余光中《鄉(xiāng)愁》時,我用音樂《鄉(xiāng)愁》營造出一種離愁別緒、低回婉轉的氣氛,讓她深情朗讀,把握節(jié)奏,體會情感,培養(yǎng)其閱讀技能,從音樂中領悟意境,加深理解。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播放歌曲《鄉(xiāng)愁四韻》,將它與《鄉(xiāng)愁》對比,在比較中實現(xiàn)對《鄉(xiāng)愁四韻》擴展閱讀。利用其優(yōu)勢智能,很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在對小何的輔導過程中,我盡量將音樂與語文聯(lián)系在一起,利用其音樂智能,有效地增強了她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習成績進步很快。
三、 信息技術,護航學習
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在他的論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網絡與21世紀的教育革新》中有這么一段描述:基于Internet的教育網絡中的教育體制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通過計算機網絡可擴展至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是全世界,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大學……每個人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通過網絡自由地學習、工作或娛樂,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和畢生都可以享用的終身教育。
網絡正在改善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個性化學習不僅可以是“一對一”的學習方式,也可以是利用網絡的“一對一”遠程學習,讓學生感到關懷無時不在,幫助隨手可得。
案例:小任的電子郵件
小任是一位初中二年級的男生。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學習缺乏自信。輔導時,我鼓勵鞭策,讓他從點滴進步中積累自信,享受成功的快樂,逐漸地,我們成了知心朋友。
一天,我收到小任的電子郵件,傾訴他性格孤僻、缺少快樂的原因,文筆流暢,用詞準確,流露出真情實感。原來自從父母離異,他與父親生活在一起,父親對他非常嚴厲。小任非常希望父親能感受到他的每一點進步,得到父親的認可和鼓勵。但是,他父親對小任的成績視為理所當然,只是不停地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小任很受打擊。
隨后,我與小任的父親進行溝通,讓他認識到鼓勵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漸漸地,小任變的活潑、自信了,學習更有信心了。
四、 轉變角色,促進學習
一對一個性化學習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主要以“對話”“互動”和“探究”方式進行,師生之間地位更趨平等,是一種新型的學伴關系。這需要完成以下的轉變。
1. 轉變教師角色,變教學的“主宰者”為促進學生學習的“幫促者”
基于工業(yè)模式的“一元化教育”中,教師的職責是知識的“灌輸者”,而個性化學習倡導以與學生個體特點相適應的方式,讓學生探索知識、體驗知識、形成和運用知識。教師的責任則是以建構主義為指導,營造合理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正確地建構知識和技能,促進知識與技能的和諧遷移,從而實現(xiàn)“促進學習”的目的。
2. 轉變學生角色,變學習的“被動者”為知識技能的“主動建構者”
強迫接受教育,視學生為學習的“機器”,而非活生生的個體,僵化刻板的教學抹殺了個體需求,其弊端早已顯露無疑。而根據(jù)個體特點設計方案的“一對一”教學,克服了以往課堂教學滿堂灌的缺陷,學生的性格特點、知識水平、興趣愛好等方面,成為老師教學中要充分考慮的因素。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拥貐⑴c到教學過程中,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習者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率,也有益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3. 形成平等的師生學伴關系,促進師生能力“雙贏”
“教學相長”表明了教與學的相互促進。研究表明,孤獨的學習會使個體因為缺少交流而失去信心和意志力,學習效果較差?!耙粚σ弧钡膶W習方式有利于學生、老師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突破了學校教育在師生關系上設置的心理籬笆,學生不僅將老師看做授業(yè)解惑者,心理問題解答者,而且視老師為學習伙伴,在一些問題上與老師交流、辯論,無形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學習主體的尊重,就是對教育的尊重。
五、 幫助反思,促進學習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明確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p>
學會學習就是在獲得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掌握有效的個性化學習方法和策略,具有自我調控學習過程的能力。在一對一學習過程中,我們應督促學生建立電子學檔,記錄其學習歷程,老師和學生一道總結得失,使學生在不斷反思中優(yōu)化個性化學習。
案例:小王的錯誤檔案
小王是一個初二男生,聰明但不好學,同樣的錯誤屢次發(fā)生。我督促他建立語文錯誤檔案,將經常錯誤的內容分類收集,并對這些內容定期檢查,以便他從錯誤中學習。漸漸地,他從中嘗到甜頭,也建立了數(shù)學、英語的錯誤檔案,及時復習,既提升了學業(yè)成績,又改善了學習方法。
反思是人類進步的力量。個性化學習過程中,一定要設定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我反思,總結得失是為了更好地前進。讓反思成為學生的習慣,使反思能力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善于總結、精于思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者”,從而在“學習型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單位:學大教育上海陸家嘴學習中心)
(責任編輯: 魯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