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聰
有個這樣的故事:約翰是一名伐木工人,他在一家伐木廠干了五年,老板卻一直沒有提拔他,也沒有給他加薪。他心里頗有些想法,可找工作不容易,他還是留在了伐木廠。后來比爾來了,只干了一年,就被老板提拔了,薪水也加了。約翰想不明白這是為什么,去找老板理論,問個究竟。老板告訴他:“你干五年的活了,每天是那樣多,每年也是那樣多。如果今天比昨天干得多一點,好一點,我們樂意提拔你,為你加薪?!?/p>
約翰回去,花更大的力來工作,并延長了工作時間,可仍然沒有多伐木,這是為什么?他決定找比爾談談。比爾說:“我每砍完一棵樹,會休息兩分鐘,磨磨我的斧子?!奔s翰一下就明白了。
在教師這個行業(yè)里,有一種很奇怪的現(xiàn)象,二三十歲的教師教高年級,四十歲以上的教師卻倒過來教低年級。按理講,傳授知識,培養(yǎng)人是一種智力活動,經(jīng)過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經(jīng)驗積累,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藝達到巔峰狀態(tài),形成一種好的教育模式。四五十歲應該像醫(yī)生那樣,正是承擔重任,可以為教育作出更大貢獻的時候,事實卻不是這樣,這究竟為什么?
你可以說是知識老化,你可以說是年齡老化,你也可以說是自己時間緊,任務重,無暇知識更新,但這些都不是理由。因為職業(yè)要求我們誨人不倦,你就必須學而不厭,你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長流水,不像比爾一樣“磨斧子”能行嗎?
我們每天得做,和學生打交道,教他們知識,教他們做人。如果我們確立了今天要比昨天做得好些,今年要比去年好些,有了這樣的理想,就會去改革課堂,提高教學,每天都有向上的行動和改變,積小勝為大勝,我們的“伐木”成績便會慢慢顯著。萬丈高樓平地起,一磚一泥壘上去,追求的過程,做的過程就是“磨斧子”的過程,斧子磨快了,效率自然會提高。
我們每天得思,把教學中的問題,留下的遺憾想一想,這個問題為什么發(fā)生,自己在解決問題中收獲了什么。思考了,我們才會明白教育,體驗教育,享受教育。只有經(jīng)過反思,經(jīng)過審視,我們的工作才會有意義,這應該是更深一層的“磨斧子”。
我們每天得學,感受同行是怎樣工作的,人家在教育的路上比我們走得遠,有哪些東西值得我們學習。通過廣泛閱讀來提高學識,有文化積淀的閱讀,這不但是教師職業(yè)需要,更是一種生命成長的需要。在閱讀中,我們的視野會開闊,我們的精神品位會提升,我們才能尋找到一池源頭活水。
我們每天得研究,“究”的意思是追根溯源,想清事理。探究規(guī)律,尋找規(guī)律是研究;把問題解決得好些是研究;產(chǎn)生好的設想,付諸實際行動是研究。研究是永葆自己教學青春的秘方,不會做研究,你的教育生活永遠只是些零部件,組合不成一臺發(fā)動機。
如果我們堅持這樣做了,教育的“斧子”才會銳不可擋,我們的工作效率才會得到提高,教師才會越教越有力量,越教越優(yōu)秀。
作者單位
云南省瀘西縣中樞鎮(zhèn)石洞小學
◇責任編輯:陳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