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劉 瑩
高血壓患病率隨著年齡增加逐漸上升。但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工作壓力大,青年患原發(fā)性高血壓者有逐年增多的趨勢,給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但對青年高血壓人群的重視及早期干預尚顯不足。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關于年齡劃分的最新標準,認為<44歲為青年。有報道,35~44歲人群高血壓患病增長率≥60%。而原發(fā)性高血壓與胰島素抵抗(IRI)的關系,近年研究較多,普遍認為高血壓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使高血壓的危險性增大。
對象與方法
對象入選青年高血壓病患者49例,均為初診的I~II級患者,未行抗高血壓治療。高血壓診斷和分級按《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且無糖尿病、肝、腎及其他心血管疾患。男36例,女13例;年齡18~43歲,平均35.3±7.2歲。
給藥方法根據患者的血壓情況,給予拉西地平片(司樂平,哈藥集團三精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4 mg,1次/日,晨起口服。試驗期間如血壓不能滿意控制或出現不能耐受的不良反應,需加用其他藥物或停用藥物終止試驗。
血壓監(jiān)測高血壓患者停藥時間≥2周,采用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ABPM),ABPM使用美國Spacelabs無創(chuàng)性攜帶式動態(tài)血壓(ABP)儀。監(jiān)測過程中病人保持正?;顒?,血壓每隔30分鐘測1次,連續(xù)3天,取其平均值作為治療前血壓。觀察期共8周,期間每周測血壓>3次(非同日),觀察結束前1周測血壓3次。血壓的平均值作為治療后血壓。
觀察指標治療前1天空腹12小時后于清晨來我院接受檢查,休息30分鐘后測身高、體重、BMI。予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抽靜脈血測血糖、血胰島素,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IRI)。服藥8周后復查上述指標。所有研究對象觀察期間不用可能會影響脂類和糖類代謝的藥物,并盡可能保持原生活習慣。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用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全部分析用SPSS 11.5統計軟件完成。
結果
治療前后SBP、DBP、FBG、FINS及IRI的變化。見表1。
治療前、后降壓效果比較患者治療前、后收縮壓和舒張壓間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
治療前、后生化指標變化患者治療后FBG、PBG、FINS、PINS、IRI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CP<0.05)。
討論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老年人常見心血管疾病,近年來,青壯年高血壓病亦比較多見,與老年組比較,其血壓表現為以舒張壓增高為主。脈壓差不大,心率相對偏快。其原因可能與青年人競爭壓力大,生活節(jié)奏快,引起交感神經過度持久興奮,腎素一血管緊張素一醛固酮系統被激活,致心臟興奮,周圍小動脈痙攣有關。原發(fā)性高血壓的病因尚未闡明,目前認為是先天和后天因素互相作用使正常血壓調節(jié)機制失代償所致?,F在很多學者認為高血壓是一種遺傳性綜合征,包括了脂質異常,胰島素抵抗和糖耐量降低,左室結構功能變化,腎臟貯備早期變化和動脈順應性降低。胰島素抵抗是組織細胞對胰島素促進糖攝取和利用的敏感性下降,表現為高胰島素血癥,空腹胰島素/葡萄糖比值升高,而血糖未見相應降低,高胰島素血癥是胰島素抵抗的重要標志。長期高胰島素血癥可導致異常蛋白血癥,使動脈壁平滑肌細胞增生,管壁增厚,促進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提高交感神經活性,使兒茶酚胺釋放增加,從而引起高血壓。
拉西地平是一種新型雙氫吡啶類衍生物,其作用特點是持續(xù)時間長,可顯著有選擇地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鈣通道,它的主作用是擴張周圍動脈。減少外周阻力,從而降低血壓,此藥主要經肝臟代謝。一些研究顯示,每天1次給予拉西地平2~4mg,即可在24小時內有效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我們對49例高血壓病患者用拉西地平治療8周,結果顯示拉西地平在降壓治療的同時,能改善高血壓的IRI。一種理想的抗高血壓藥物,除了能有效、持久、穩(wěn)定降壓外,對血脂血糖等代謝,均應有改善作用。因此,拉西地平是理想的抗高血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