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增
如果這本書有主題,那就是“站在大多數(shù)人民一邊”。解放戰(zhàn)爭在世界戰(zhàn)爭史上是一場非常奇特的戰(zhàn)爭,在作戰(zhàn)雙方實力完全不成比例的情況下,僅僅兩三年時間,就來了一次驚人的歷史大翻盤。這用軍事的觀點是不能夠完全解釋得通的,它必然涉及到這片土地、這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心理等所有的因素。另外,解放戰(zhàn)爭直接關系到我們今日中國的生活樣式,與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命運是息息相關的。
我想我們每一個讀者,關心自己血脈的來歷恐怕是共通的情感。我們常常到農村去,一個普通的農民從沾滿灰塵的房梁上給你拿下一個大包袱,解了半天解開來是一個族譜,他認為這是他活下來的理由。我想我寫戰(zhàn)爭史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在寫這種族譜,這種族譜是當代中國人的心靈史,每個人都應該有理由知道我們從何而來,我們向何而去,我們今天的生活為什么是這個樣子。
我在資料收集、采訪過程中,感觸最深的,就是解放戰(zhàn)爭中那些站在我們共產黨官兵身后的一些百姓。我到山東沂蒙山采訪,那里流傳著一首歌,大致的意思是:最后一粒糧,拿去做軍糧;最后一床被,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兒女,送到咱隊伍里。為什么?民心。農民就是簡單地算賬,他又不懂馬列主義。
我至今還能看到一些老人白發(fā)蒼蒼的,還住著破房子,但是往往這個房子當時可能就是一個縱隊的司令部,那些高級將領們就坐在他們家的土炕上,吃他們家烙的餅;在他們村子,隨便就可以找到一個山洞,這個洞是藏傷員的。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孟良崮戰(zhàn)役,國民黨裝備那么好,卻渴死、餓死了那么多人—空投不準,他們吃不上飯也喝不到水。
陳毅說淮海戰(zhàn)役是小車推出來的。陳毅的說法是有道理的。三大戰(zhàn)役中淮海戰(zhàn)役是我方唯一一個兵力不占優(yōu)勢的,這是違背共產黨軍隊作戰(zhàn)原則的。所以毛澤東說淮海戰(zhàn)役是一鍋夾生飯,硬是一口一口吃下去了。夾生飯為什么能煮熟了?淮海戰(zhàn)役為什么能夠勝利?我們主力兵團不占優(yōu)勢,但是我們背后有500萬老百姓。國民黨軍隊一律靠空投,從一顆子彈到一張大餅都是靠空投,我們不是。
我們所有的官兵都是翻身農民的子弟,父母送他當兵的時候是有道理的。老大在家種地,共產黨給他分了地,終于可以吃自己家地里結的糧食,不挨餓,不給地主交租子了;那老二,你得到部隊去了,就這么簡單。
我崇尚毛澤東在解放戰(zhàn)爭中給郟縣縣委寫的那句話—站在大多數(shù)人民一邊。為什么毛澤東給郟縣縣委寫信?有一個小故事。胡宗南占領郟縣,使西北戰(zhàn)場很別扭,彭德懷的部隊總打不跑他,因為沒有糧食吃,因為陜北很窮。最后毛主席說沒有糧食也要打,一定要把胡宗南的軍隊打跑。于是就跟郟縣縣委說,你能不能籌備三天的糧食,我們把這個縣城拿下來。當時共產黨的縣長計算了一下,堅壁清野,把所有的糧食拿出來夠部隊吃一天;把地里的青苗割下來,還夠吃一天;把全縣的驢、羊殺了,還夠吃一天。打仗的時候,老百姓就牽著驢、趕著羊在后面跟著,供部隊吃飯。打完這一仗后,好幾年內,這個縣都不見驢,老百姓吃觀音土。所以彭德懷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親爹娘,所以毛澤東寫了那樣一句話—站在大多數(shù)人民一邊。如果這個書有主題,就是“站在最大多數(shù)人民一邊”,這也能解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最后奪取勝利。
用金融的邏輯開導憤青
曲梵
金融危機水深火熱之時,來煞有介事地說金融的好處,實在有點不討喜。聰明的學者都會學習郎咸平,大談金融超限戰(zhàn),再扯西方陰謀論。但有一個人,他離鄉(xiāng)多年,已是美國名校耶魯大學的教授了,卻不愿獨享西方金融的優(yōu)越,不遠萬里,拋過來一本《金融的邏輯》,向國人解釋金融不發(fā)達就要挨打的道理。他說:“中國要成為創(chuàng)新型國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創(chuàng)新不顯著,那么其他行業(yè)也不可能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打個比方,把一個人關在屋子里不讓他去學游泳,他當然不用擔心被水嗆住,但也學不會游泳;等他下次掉進水里,就會被淹死?!惫墒杏酗L險,入市須謹慎;金融有危機,開放要小心—這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但這位經濟學家說了,“不發(fā)展金融,自然不會有金融危機”—這也是常識。那金融是什么呢?中國就非發(fā)展金融不可嗎?這正是本書要告訴我們的。按作者陳志武教授的說法,金融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按我的理解,金融交易是怎么回事呢,就比如逛店看上什么東西,身上沒錢,可以先刷信用卡;比如年輕男女想買房,暫時攢的銀子不夠,可以先交首付,然后月供;比如企業(yè)資金不足,上市一招呼,就募集了不少。這真是好事情,未來的收入可以提前花,進而可以拓寬未來的發(fā)展空間。用陳教授的說法,金融證券發(fā)展的好處是幫助我們攤平一輩子的消費水平,不至于窮時窮死,運來富死。
不過呢,如果刷卡機不普遍,那有卡也不便;如果保險不保險,那么買了也危險;如果股市是賭場,最好別談辦工廠。這就像農村的孩子,在城市生活了幾年,突然又回到農村,沒有習慣了的配套設施,還真不方便。怎么辦呢?陳教授最后在書中仿佛故意提高分貝地說:“發(fā)展金融證券是中國的唯一出路。”這好像說,進了城就別回農村了,要回農村也可以,那就把城市那一套設施搬到農村吧。所以,進一步發(fā)展金融(特別是與金融相關的配套制度)乃大勢所趨。當然,除了小民所關心的股票和保險,他還關心國家政府。陳教授回顧歷史,說以往的朝代,安定之時只知道往國庫存銀子,可是一旦國家出點亂子,積蓄就消耗殆盡;沒積蓄了,就只好節(jié)省開支,最終捉襟見肘,再出點大亂子就亡國了。陳教授認為,節(jié)流不是辦法,開源才是對策。沒錢怎么開源呢?金融可以幫助一個國家平攤一時的支付壓力,可以通過透支未來的收入來加速發(fā)展國力,說白了就是發(fā)行國債。陳教授認為,中國二十年來發(fā)展這么成功,美國一百多年來發(fā)展這么成功,就是靠赤字帶動增長。
如此看來,這本書其實還對某些憤青頗有教育意義,因為明白了金融的這個邏輯,就不會再想著做陳勝吳廣了。
米婭,一個有點二百五,有點嘮叨的姑娘,畢業(yè)于國內最高學府,在一家世界5 0 0 強的外企工作。她經歷了6個老板,有對她表示抵觸和厭惡的,也有對她表示欣賞和保護的,她在和不同老板既斗爭也合作的過程中,逐漸從一個職場新人,成為一個心有城府的職業(yè)女性??這是一本溫暖的女性職場小說,書名讓人不由得想起勵志動畫《小雞快跑》!
《日本戰(zhàn)國物語》孫琳 不戒 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9年7月
“日本戰(zhàn)國”跟中國的“三國”一樣,一向是影視、文學、游戲等領域最青睞的題材之一,黑澤明的經典作品《影武士》記述的便是這個時期的故事,另外像去年在國內出版的傳記小說《德川家康》講的也是日本戰(zhàn)國人物。本書在出版前曾在網上熱載,擁躉云集。由中國人寫外國史,并且是日本史,想必很多人都是沖著這個來看的。
《格薩爾王》
阿來 著/重慶出版社/2009年9月/29.80元本書是藏族作家阿來的最新力作,同時也是全球出版工程“重述神話”項目的一個構成部分。書中故事由兩條線索交叉推進,一條線索以史詩《格薩爾王》的故事為底本,著重展示格薩爾王一生的豐功偉績,是一位王的成長史;另一條線索圍繞一位當代格薩爾藝人展開,作為神授的格薩爾藝人,他具有夢中通神的本領,由于他的存在,讀者也多了一個用今人的視角與格薩爾“當面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