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昔 汪 璐 陳 念
這是個變化多端的時代,每天都有陌生的人、事、物進入我們的生活。像那些熟諳舒適之道的人一樣,接受新事物,在任何地方都制造出屬于自己的氣場,讓舒適感來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這恐怕是現(xiàn)代人應對新事物最積極有效的方式了。
不斷升級的舒適標準
有人說,世界的進步是由懶人推動的。懶人不愿走路,于是有了汽車;懶人討厭洗衣服,于是有了洗衣機;懶人逃避洗碗,于是有了洗碗機……
事實上,真正推動世界進步的不是惰性,而是人們對舒適生活的需求。正因為人們的舒適需求不斷升級,才促使科技不斷進步。就拿天氣預報來說,如今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有人本思維,從單純地關注晴雨風雷、溫度變化,到多指數(shù)的人體舒適指標參考,為生活在天地之間的我們提供生存指南。而評估新生活的舒適度并不完全依賴自然天氣,溫度不重要,重要的是空調開啟指數(shù);紫外線強度不重要,重要的是中暑指數(shù);風力不重要,重要的是運動指數(shù);雨水不重要,重要的是洗車指數(shù)……也許這些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感到舒適。
氣象意義上的舒適度結合了溫度、濕度、風力等氣象要素對人體的綜合作用,但它只能表征人體在大氣環(huán)境中是否舒適,面對身體的不舒適,人們總是有很多辦法化解——天冷穿棉襖,天熱開空調,盡可能地讓自己處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
20世紀80年代,度過炎夏對于人們來說是一種考驗。那時候,每逢夏天傍晚,住在上海最老的“石庫門”里弄的大人和孩子都會搬出躺椅,在弄堂里一字排開乘涼,前胸后背都是痱子。2006年,“石庫門”拆遷,這里的人們大多住進了電梯房,也用上了空調,從此不用再擔心酷暑難眠。大家最初對普通空調能降低房間溫度感到歡呼雀躍,比不用空調感覺舒適多了。但日子久了,普通空調帶來的忽冷忽熱、耗電量大、噪音高的問題,也逐漸成了那些老市民的心病,人們對舒適有了新的要求。
舒適的標準不斷被刷新,不冷不熱、不痛不癢只是初級舒適,能讓人閉上眼睛、微笑享受的是更高境界的舒適,而在不知不覺中就治愈了失眠、減輕了痛楚、平復了情緒,則是新舒適主義的理想。
舒適的多重表達
大多數(shù)人在平凡生活中安之若素,讀書、工作、戀愛、生子……舒適可能是全家的一次豪華日本游,也可能是晚飯后的一次花園散步。是否舒適不在于身在何處,而在于跟什么人一起、有什么樣的體驗。
會享受的人要有一個自己喜歡的家
對很多現(xiàn)代人來說,舒適從擁有一間自己的屋子開始。有了私人空間,才能安放情緒和身體。而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為自己的空間添置物品、營造舒適氛圍是非常重要的細節(jié)。
作為職業(yè)經理人,林依婷工作繁忙,能陪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對此她常常覺得愧疚,平時只要有時間都會盡量陪著家人。“有一個舒適、溫馨的家很重要,家里放著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是旅游帶回來的紀念品,隨便就能看到,很容易聯(lián)想起一些美好的回憶。比如小孩的相片、老公的相片,這都會讓人心情很好?!?/p>
林依婷對所處環(huán)境的舒適度要求很高。她喜歡花,只要不是出很長的差,家里都會有鮮花,還有蠟燭和各種燈光?!拔液芟硎軣艄鉅I造出來的氣氛。一個會享受生活的人,第一要有自己喜歡的家,哪怕只是小小一個房間都無所謂。在外面再累再苦,一個喜歡的家能讓自己很好地放松,朋友、愛人能跟你分享經驗,姐妹、父母可以聊些閑話,這些都能讓人很舒服?!?/p>
按摩是最私人的舒適之道
對于張祟琦來說,最能讓人放松的事情就是按摩。
在很多人愿意把做SPA當一種交際手段的時候,張祟琦雖然也經常去做SPA,但都是自己一個人去,有時還會把做SPA的人叫到家里來?!拔矣X得按摩是個蠻私人的問題,所以我不把按摩當成一種應酬的方式。按摩對于我來說是完全的放松,那時候不能想太多的事?!?/p>
張祟琦10多年前就開始做SPA了,那時候她還在臺北。10年前,她從臺北搬到北京,在北京住了9年左右,2009年3月又搬到上海,10多年堅持下來的習慣,按摩算是其中之一。
除了按摩,她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注重舒適細節(jié)?!拔业难惶?所以要確定座椅是不是能讓自己的腰舒服。在辦公室里,我有專用的椅子?!?/p>
穿衣也講舒適主義
“當我有一天,穿著一件長過膝蓋的上衣,下面還露出一條冬天的寬松褲,我男友對我說了一句久違的話:親愛的,你今天好‘潮啊!”媒體工作者蘇麗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下一段這樣的話,帶著些許自嘲的口吻。
確實,她好久沒這樣“潮”過了,曾經瘋狂地喜歡街頭時尚裝扮,每天頭頂貨車帽,腳踩波鞋,之后又做過一段時間“古北花”,就是電視上那些香港名媛的打扮,蓬松的波浪長發(fā)、細帶高跟鞋、綢緞衣服、大牌手袋、好萊塢墨鏡……如今,那樣的日子終于過去了。這半年來,蘇麗的生活無非就是瑜伽和外出拍照,她心安理得地把那些沒有任何LOGO和花樣、顏色與款式樸素到極點的東西穿在身上。這樣打扮以后,她看起來更像是個日本成年女子——在日本街頭,大多數(shù)女人的打扮就是這樣,只有極少數(shù)少女玩兒奇裝異服。
這幾年,在服裝界,“新舒適主義”的代表品牌大行其道,MUJI、Stella McCartney,氣質都同屬一門。這些衣服盡管寬松舒適,卻不失隨意的性感,已成為崇尚舒適生活的人們的心頭最愛。2008奧運年,打開電視、雜志,無不體現(xiàn)運動和舒適的風潮,這種風潮的興起不僅僅因為Sports是大勢所趨,更因為潮流人士越來越認識到,舒適對于一個人的穿衣打扮是多么重要。而且,這種舒適不再是父母那個年代放棄審美的舒適,而是兼顧審美卻不被審美牽著鼻子走的“新舒適主義”。
快樂是舒適的一劑良藥
在深圳有一個“大笑俱樂部”,每天清晨都會有一群人跑到蓮花山公園圍成一圈,前俯后仰地大笑。在生存壓力下,都市人很久都不知道笑的感覺了,而事實上,快樂能讓人更積極地面對一切,一個人若覺得自己很快樂,就會努力在生活環(huán)境中營造快樂,讓自己和周圍人都越來越快樂,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士兵突擊》里那個單純的許三多,把“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視為座右銘。怎么樣才算是好好活?說來其實無非兩種:一是悅己,二是悅人。
閱讀各種書籍,步行去想去的地方,用自己喜歡的香水,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專心、簡單地活著,可能就是“好好活”的真諦。對于好生活的追求,人們永遠不會產生倦怠。在不折騰的前提下,尋找一種方式來改變一成不變的生活——給自己換個新發(fā)型、添個別致的錢包,給家里換一套床上用品、添置一臺新家電……很多人把“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當座右銘,在殘酷的競爭環(huán)境里,不是人人都能有這樣的樂觀主義,平凡如我們,只要在別人的眼光和自己的追求中把握平衡,就能找到自己的“海闊天空”。
(摘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