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莊
針對8月8日莫拉克風災后馬英九團隊表現,臺灣TVBS民調中心8月中旬的民調顯示,47%民眾不滿馬英九表現,51%不滿劉兆玄表現,52%不滿馬政府的整體表現。這個調查結果顯示,執(zhí)政15個月的馬英九團隊面臨第一次大考時成績不合格。
在這種民調背景下,馬英九及其團隊受到的責難是可以想象的。盡管馬英九親自上火線召開國際媒體記者會,試圖改變國際媒體對他執(zhí)政能力不足的負面報導,但是,從中也可以看到馬英九及其執(zhí)政團隊在這場災害面前的真正缺失。
馬團隊「四大缺失」
馬英九團隊第一個缺失,把清廉政府當作高效政府。以清廉自居的馬英九及其團隊,無時無刻不在打造清廉形象牌,這個訴求本身并沒有錯,當風災突然出現時,馬英九的清廉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明顯不足,不但在反應上慢半拍,而且在行動上也出現協調不一致問題,以至于馬英九和他的執(zhí)政團隊多次向民眾鞠躬道歉,說:「我來遲了。」可謂一語道破了馬政府效能不足問題。
馬英九團隊第二個缺失,把明星政府當作親民的政府。馬英九是政治明星,2008年的大選,很多選票都是來自于他的個人魅力和明星效應??墒?當災難出現時,明星效應并不能轉化為親民效應。正因為馬英九一直沉浸在明星政府的遐想中,所以當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時,表現的手足無措,明星政府的光環(huán)立刻在災難面前失色。以至于民調比陳水扁還不如。
所謂親民效應,除了緊急救援外,再就是官員齊上火線,而不是「第一時間」去染發(fā)、去陪家人吃飯。應設身處地為災民著想,第一時間走到災民面前了解情況。當然,讓官員,特別是馬英九第一時間趕到災害現場有很大難度——交通中斷、現場情況不明。但是,如果政府站在災民立場,一切從災民角度出發(fā),就一定能夠很快到達現場——因為政府能動用的資源和手段畢竟有很多。
馬英九團隊第三個缺失,把守法政府當作人民喜歡的政府。身為法學博士的馬英九多次強調,他是堅守法律的,無意逾越法律去進行任何事情,包括災害發(fā)生時要不要發(fā)布緊急命令,他都回答已經有了「災害防治法」。豈不知,百姓要的是政府在災難來臨時的表現,而不是已經有了什么法律依據,如果一切都依法行事,還要政府做什么!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在人命關天時及時地站出來,安撫民眾,動員全社會力量救災救難,讓災民看到希望、感到溫暖。
馬英九團隊第四個缺失,把政府行為當作人民的需求。面對社會指責,馬英九在記者會上列出很多數字,以示政府的表現和作為。其實,人民并不懷疑這些表現和作為,人民指責的是馬英九及其團隊沒有做到的部分,或者做的不好的部分。如果馬政府什么都沒做,恐怕早就民怨沸騰,被趕下臺了。
當然,任何政府面對如此滅頂的泥石流沖擊時,都會出現差錯,這畢竟是事前無法演練的??墒菍σ粋€賢能高效的政府來說,一定能盡快拿出應對辦法。百姓需要的是政府的臨陣表現和事后檢討,而不是解釋和道歉。
百年不遇的泥石流不僅沖擊著臺灣經濟,也蕩滌著臺灣社會,由此而帶來的政治泥石流將繼沖擊著臺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