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玲
對于農家來說,中秋節(jié)前后是一段繁忙的日子。金黃金黃的水稻該收割了,棉花隔天就得摘,花生熟了再不收就爛在土里了,黃豆綠豆蠶豆都要蹦出豆殼了。中秋節(jié),家家戶戶忙收割都忙壞了,大人們沒有誰能記得起來:哦,今天是中秋節(jié)。只有我們這些孩子們,每天惦記著,渴盼著,媽媽會在這天做好吃的么,該吃月餅了吧,不曉得今年會吃到什么餡兒的月餅。望著每晚的月亮,橢圓,扁圓,快了,快了,哦,圓了,圓了!
終于盼到八月十五這天,“媽媽,今天中秋節(jié)怎么過呀?”總是滿帶欣喜的問自己的母親,母親回答:“地里的棉花還沒摘完呢?!蔽冶悴辉僦?,因為我知道,今年的中秋節(jié)會和以往一樣,被父母的繁忙給遺忘??墒?,我還是掩藏不住孩子天真的失落??吹竭@情景,母親便會說。我們晚上過節(jié)吧,晚上早點回來給你們做好吃的。
太陽快落山了,母親還沒有回來:天暗下來了,還是沒見母親的身影:天完全黑了,月亮升起來了,母親在回來的路上了吧?月亮明晃晃的,掛在夜空中,終于看到母親像一頭牛,背上馱著兩大筐的棉花,回來了。披星戴月?是的,母親是馱著八月十五的月亮回來的。腦海里已經不再想著晚上會有什么好吃的,而是趕緊跑上前去,幫母親放下背上的棉花筐,坐在門檻上,借著月光,掰起棉花來。又大又白的棉花上面帶有夜晚的露水,棉花殼被露水浸潤了已不再扎手,
小孩子的心事總是很容易就放下的,忘了過節(jié),忘了月餅,忘了惦記母親晚上做什么好吃的,只是全神貫注地掰著棉花。這時母親似乎記起了什么,進屋去做飯了。一會兒,便從廚房飄出香味。老家的風俗“八月十五吃芋頭。八月十五吃柿子,八月十五吃月餅”,桌上擺滿了我們喜歡吃的菜,還有芋頭,柿子,皮蛋,當然,還有月餅。母親一樣都沒有少給我們。我們開心地吃著,跳著,鬧著,還爭搶著對著月亮指手畫腳,“我看見月亮里的人在舉刀砍樹”,“我看見月亮里的嫦娥真漂亮”……童年的一個個中秋節(jié),就這樣在我們的歡鬧聲中過去了。記憶中的月餅,就像遙望中的月亮,似乎永遠有那么點酸酸甜甜的味道。
讀書后,離家越來越遠了,再也沒有在家過過中秋節(jié)了。如今,留在離家千里之外的城市工作,和家人一起過中秋更成了一種奢望。母親那霜染的雙鬢,白發(fā)一年比一年多,脊背也有些彎了,再也背不起兩大筐的棉花了。那些白色油紙包著的月餅,好多年不曾吃到了,記憶力還留著那月餅的味道,冰糖、堅果、豆沙。是那樣的美味。
“故鄉(xiāng)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xiāng)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離別后,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想起席慕容的這首《鄉(xiāng)愁》,默默地在心底里念著。在有月亮的晚上,我想念母親,想念那些回不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