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cè)?/p>
80一代,初懂事時看到的世界,滿目都是新鮮的東西。琳瑯滿目,應(yīng)接不暇。
在日本漫畫和香港電視劇里度過了孤獨的童年,西方流行樂像單車一樣伴隨他們上學(xué)放學(xué),肯德基和麥當(dāng)勞是最好的犒賞。一時間,所有東西都是進口的,進口的代表一種品質(zhì)保證。更重要的是。它也許代表一種時髦,是一種發(fā)誓要與父輩陳舊落伍的生活劃清界限的決心。“舶來”真是一個形象的詞,海那邊運來的東西一定是好的,所以“80后”念書的時候,連一塊橡皮也希望是舶來的。舶來的精神,舶來的物質(zhì),“80后”生活在港口邊,每天接下舶來的東西,拆開一只只帶來驚喜的禮物盒,用它們裝點自己,充滿自己。80一代,是“媚”的一代?!懊摹笨梢允顾麄?nèi)招略庐悾懊摹眳s也使他們從來沒有一塊自己耕耘和澆灌的土地。
人們都在說,“80后”是有個性的一代,而許多“80后”也顯露出對70年代人的那種以群體方式發(fā)出聲音非常地不屑。但是這種個性究竟是什么呢?這一代人,聽著歐美搖滾樂,看著村上春樹和杜拉斯的小說長大,他們很注重在閱讀、音樂以及電影等方面,吸收國外的新鮮事物。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小野麗莎、村上春樹、杜拉斯、阿爾莫多瓦等等,他們幾乎和牛仔褲、化妝品的品牌一樣,是一個個標(biāo)簽,代表著某種品味,可以引以為驕傲。在品味的不斷更新上,我們這一代人真的很努力?!?0后”的最初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充斥著各種外國品牌、樂隊和導(dǎo)演的名字。他們還從中得到一種情緒、垮掉的、孤獨,頹廢并且厭倦的情緒。這種情緒沒有成為我們的精神力量,倒是成為不求上進的借口。我們就是從這些當(dāng)中,找到了自己的個性嗎?把被美化的品味當(dāng)作是一種創(chuàng)造。是的,整個青春期,鑒賞力代替了創(chuàng)造力,制造出繁盛的幻覺。
這一代人,還是常常流露出盲從,忽然陷入狂熱而亢奮狀態(tài)的幼稚。當(dāng)“80后”通過抵制家樂福超市來表達對法國的不滿時。我的MSN聯(lián)系人名單。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般地紛紛在名字前面加了一顆紅心和“China”,表達激動的愛國情緒,而他們的個性也在千奇百怪的懲罰家樂福的舉措中得到展現(xiàn)。那種高漲的熱情,令人恐懼。而這種愛國情緒,根本經(jīng)不起推敲,和之前對國外的盲目崇拜自相矛盾。一切只能證明,他們沒有自己的立場,很容易被煽動。
我總有一種擔(dān)心,若干年后回顧過去的時候,這些青春的記憶會否讓我們覺得羞愧。因為所有的熱愛,都沒有根基,也沒有給過精神力量。它們像某個名牌的十年二十年回顧畫冊,展現(xiàn)著一年又一年的流行風(fēng)尚。而偶爾有過的激情。也顯得如此莽撞和蒼白,像一些被線繩支配的小角兒。
我有兩個生于70年代的朋友。大學(xué)的時候是同學(xué),這么多年過去,還是最好的朋友??墒撬麄兛雌饋硗耆煌?,性格、愛好以及現(xiàn)在的生活環(huán)境都不一樣。將他們牽系在一起的,是理想。將來要一起捐幾座希望小學(xué)。還打算等到有一天把兩個人的藏書合起來,捐一個小型的圖書館。為此他們努力賺錢,用心收集各種圖書。他們的友誼,“80后”恐怕是無法理解的。這樣的理想也離他們很遠。無怪乎曾有另一位70年代的朋友,質(zhì)疑我們這代人的友誼,說它們看起來很膚淺,只是為了做伴。一起吃喝玩樂。我竭力反駁他,卻很心虛。和朋友在一起,的確都是玩樂,對少數(shù)有意義的事情,當(dāng)時大家興致勃勃,后來都因為難以付諸行動而破產(chǎn)。小時候我也做過班干部,但是成年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卸去肩上萬事過于負責(zé)的重壓。因為你真的不知道自己可以承受多重。我們的自由可能過了頭,沒有連著大地的根系,營養(yǎng)也無法互相補給。這,是我們的對,還是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