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淺予
1801年,一位名叫彼埃爾·莫的法國農(nóng)民,因饑餓偷了一塊面包,結(jié)果被判5年苦役;刑滿釋放后,他又因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而處處碰壁。1828年,彼埃爾的遭遇深深地觸動了一位年輕人,他決定將彼埃爾的苦難寫出來。1845年,他開始動筆,用了整整17年時間,于1861年完成了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
這部小說名叫《悲慘世界》,它的作者便是法國偉大作家維克多·雨果。
《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為了不讓姐姐的七個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面包,結(jié)果被判了5年刑;在獄中他因不堪忍受折磨多次逃跑,結(jié)果又被加刑到19年;出獄后,懷著報復(fù)社會的心理,他偷了主教米里哀家的銀器,主教非但沒把他送進監(jiān)獄,反而以自己的善舉感化了他。被感化后的冉阿讓隱姓埋名,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了市長,于是他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及財富四處行善——興辦福利、救助孤寡……
這部鴻篇巨制集中體現(xiàn)了雨果一生所追求的人道主義精神,在雨果看來,世界上存在著兩種法律:高級的法律是仁慈和愛,它可以杜絕罪惡、喚起良知,進而改革社會拯救人類,而刑罰則是低級法律,只能加深犯罪。米里哀主教無疑是前者的代表人物,他用道德感化和博愛喚醒了冉阿讓的良知,使他成了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悲慘世界》畢竟是部文學(xué)作品,米里哀主教也只不過是雨果心中理想的化身。那么,在現(xiàn)實世界中,像米里哀主教這樣的“天使”是否真的存在呢?
讓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一百六十多年前,在美國有一位靠修鞋為生的老人,他的修鞋攤就擺在當時美國的波士頓法院門外的大街上。1841年8 月的一日,一個衣衫襤褸的年輕人被帶進了法庭。這位年輕人因酗酒鬧事而被起訴,老人看著年輕人的臉上充滿了悔意,不由動了惻隱之心,于是向法官表示,自己愿做他的擔(dān)保人,保釋他出去。老人的善舉打動了法官,于是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
被老人挽救的這位年輕人,從此變成了一個勤勞守法的好公民。此后的17年間,這位老人共為兩千多人擔(dān)保,他的善舉不僅改變了兩千多位失足者的命運,而且直接影響了美國司法制度的文明進程——麻省為此正式通過一項法律,專門成立了一個“緩刑司”機構(gòu),實施“仁心仁術(shù)”的新刑事司法制度。
這位普通的修鞋老人,便是被譽為“緩刑之父”的約翰·奧古斯都。有人說,他對美國的影響絕不亞于美國歷史上的任何一任總統(tǒng)。
最后這則故事,同樣來自美國——
1959年,一位年輕的美國步兵中尉在德國法蘭克福服役。一天,在執(zhí)行任務(wù)時,中尉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手槍不見了。這個后果對于軍人來說可想而知,無奈,中尉只好主動向上尉報告了丟槍的事。
去見上尉時,中尉心里很恐慌??勺屗麤]想到的是,上尉卻像變魔術(shù)似的把他丟失的手槍從自己身上掏了出來,并說這是附近村里的小孩在路上撿到的。后來中尉才得知,他的手槍其實是掉在營地帳篷里被別的士兵撿到后交給上尉的。
逃過此劫的中尉對上尉的舉動非常感激,他決心用實際行動來報答上尉對自己的挽救。多年以后,他終于成為美國政壇一位炙手可熱的人物。
他,便是美國前國務(wù)卿科林·盧瑟·鮑威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