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干戈
一支毫無希望的、落后的陸軍,被一支坦克部隊迅速打垮了……。
——(英)利德爾·哈特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們(波蘭首腦)的思想落后了80年。
——(英)利德爾·哈特
綏靖政策的惡果
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時間,國內外的學者還有不同的見解。國內有的學者認為,二戰(zhàn)的爆發(fā)時間,應從1931年日本侵占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或1937年7月7日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算起。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國際上多數(shù)學者認為,應從1939年9月1日德國開始進攻波蘭算起。權威的《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也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從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簽訂投降書結束,歷時6年”。本文遵從《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上的論述。
20世紀30年代,廣袤的歐亞大陸“山雨欲來”,戰(zhàn)云密布。1929年至1933年爆發(fā)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各帝國主義國家遭到猛烈沖擊,生產下降,企業(yè)破產,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激化,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形成了新的戰(zhàn)爭策源地,法西斯魔掌開始伸向歐亞非大陸……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變,悍然入侵中國的東北地區(qū);1935年,意大利軍隊出兵侵占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1936年7月開始,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zhàn);1937年至1939年春,德國吞并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和1939年,先后發(fā)生日軍挑釁蘇軍的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一場世界范圍內的正義與邪惡的斗爭,已經拉開序幕。法西斯的屠刀下一回要落向哪里?
其實,早在德國吞并捷克和奧地利之前,希特勒就暴露出建立“大德意志帝國”,奪取歐陸霸權進而奪取世界霸權的狼子野心,叫嚷“由日耳曼人建立的德國應該成為地球的主人”。德國吞并奧地利后,緊接著又利用捷克蘇臺德“自治”問題制造事端,企圖吞并更多的捷克領土。而時任英國首相的張伯倫和法國總理的達拉第則幻想以犧牲捷克換取和平,簽訂了屈辱的《慕尼黑協(xié)定》。
但是,英法的綏靖政策并沒有使希特勒回心轉意,反而更助長了他的侵略野心。1939年3月15日,一輛輛德軍的裝甲車隆隆開進布拉格市區(qū),完成了對捷克全境的占領。捷克火民在流淚,而張伯倫和達拉第則成為助紂為虐的歷史罪人。
這種“不流血的征服”激起了希特勒更大的侵略野心,下一個更具挑戰(zhàn)性的目標便是波蘭。1939年4月3日,希特勒及其最高統(tǒng)帥部制定了旨在滅亡波蘭的“白色方案”。這個方案是在極其秘密的狀態(tài)下制定的。為了保密,甚至都沒有打印,只復寫了5份。而在同年的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之后,希特勒更加有恃無恐,他的揮戈東進的屠刀已經舉起……盡管其間還發(fā)生了波蘭和英國簽訂了《英波互助同盟條約》等事件,但是,此時的希特勒已經無所顧忌,已經舉起的屠刀豈肯放下?為了掩人耳目,希特勒甚至干起了賊喊捉賊的伎倆,納粹報紙大肆叫嚷:“擾亂歐洲和平的是波蘭,是波蘭在以武裝入侵威脅德國”。希特勒甚至導演一出名為“希姆萊計劃”的鬧劇,讓一些納粹集中營中的死囚喬裝成波蘭士兵,配備了波蘭軍隊的武器,佯裝成進攻德國邊境的樣子,最后再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干掉……第二天,德國各大報紙全都刊登了“波蘭人”進攻德國的大幅照片。
1939年8月31日中午,希特勒下達了進攻渡蘭的“第一號作戰(zhàn)指令”,確定進攻發(fā)起時間為9月1日凌晨4時45分。9月1日凌晨4時30分以后,德軍的飛機,軍艦和地面部隊全面開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
即使是德軍入侵波蘭的戰(zhàn)爭已經打響,英法的當權者仍然在玩他們的綏靖政策,骨子里是想把納粹這股禍水引向東方。盡管英法政府分別于9月3日對德宣戰(zhàn),也信誓旦旦地宣稱“保證盡一切可能援助波蘭”,但這只是天橋的把武——光說不練。在西線,英法軍隊有110個師、2000多輛坦克,1600門火炮、3000多架作戰(zhàn)飛機,在兵力和裝備上對西線德軍處于絕對優(yōu)勢。如果西線開戰(zhàn),定會將相當一部分德軍吸引到西線,波蘭的壓力就會得到緩解。即使是波蘭最終難免被占領,但在德軍的元氣大傷之后,就不可能在1940年夏天進攻法國。英法的綏靖政策,不僅犧牲了波蘭,也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綏靖的結果使法西斯的侵略氣焰更加囂張,僅僅七八個月之后,法、比、荷、盧便成為納粹“閃擊戰(zhàn)”的一個個犧牲品。
“閃擊戰(zhàn)”的試驗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已經整整70個年頭。時至今日,留給各國軍事家和軍事迷印象最深的事,恐怕就是德國軍隊的“閃擊戰(zhàn)”了。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對“閃擊戰(zhàn)”的定義為:“利用軍事力量上的優(yōu)勢發(fā)動突然襲擊,迅速瓦解對方的作戰(zhàn)樣式”。盡管德國軍事家施利芬早在1905年就提出了對法國“進行閃電性攻勢”的軍事思想,但是,“閃擊戰(zhàn)”形成系統(tǒng)的軍事理論,還是二戰(zhàn)之前和二戰(zhàn)初期納粹德國古德里安等一批軍事家來完成并付諸實現(xiàn)的。
應當說,古德里安并不是“閃擊戰(zhàn)”的發(fā)明人,但是能把“閃擊戰(zhàn)”的優(yōu)長發(fā)揮得那樣“淋漓盡致”,不能不令人咋舌。而“閃擊戰(zhàn)”能取得最初的成功,和德國選擇波蘭這塊“弱肉”為突破口有直接的關系。
先來看一看交戰(zhàn)雙方的兵力對比吧!德軍動用的兵力為612個師,160萬人,2 800輛坦克,6 000門火炮和大約2 000架作戰(zhàn)飛機。在作戰(zhàn)的坦克中,主要是I型坦克和Ⅱ型坦克,另有少量的Ⅲ型坦克和Ⅳ型坦克。而波蘭軍隊只有100萬人,以步兵和騎兵為主,擁有870輛坦克,號稱“3 O年代的世界第六坦克大國”,但多是老舊的輕型坦克和超輕型坦克,不堪一擊。顯然,波蘭軍隊不是德國軍隊的對手。但是,波蘭軍隊很快敗下陣來,則是波蘭戰(zhàn)備不足、戰(zhàn)術失誤所致。
開戰(zhàn)的第一天,德軍的航空兵就全面襲擊了波蘭的21個機場,波蘭軍隊的大部分飛機還沒等起飛就被毀于地面。與此同時,停泊在但澤港的德國戰(zhàn)列艦也向波蘭的韋斯特普拉特要塞猛烈開火。而波蘭海軍選擇了出逃的“北京行動”,將三艘主力驅逐艦開往英國避難,使孱弱的波蘭海軍更是雪上加霜。盡管堅守要塞的波蘭士兵和海軍官兵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還是在9月7日選擇了投降。就在德軍的空軍和海軍發(fā)動攻勢不久,德軍的地面部隊便從北、西、西南三個方向向波蘭境內發(fā)起了全面進攻。德軍的“北方”集團軍和“南方”集團軍以坦克部隊為先導,發(fā)動了凌厲的鉗形攻勢。古德里安所指揮的第19裝甲軍(轄第3裝甲師和兩個步兵師)更是一馬當先,古德里安乘坐一輛半履帶武裝甲車沖在最前頭,險些被德軍自己的炮火打中……德國坦克以每天80-97千米的高速度向東推進,而一戰(zhàn)中的第二次索姆河戰(zhàn)役中的日推進速度僅
為7千米,兩相比較,彰顯出機械化戰(zhàn)爭中成功運用“閃擊戰(zhàn)”的威力。
在“閃擊戰(zhàn)”的迅猛打擊下,德軍僅用16天的時間就占領了波蘭全境的重要地區(qū),波蘭軍隊的主力大部被殲,波蘭政府外逃。在彈盡糧絕的極端不利形勢下,波蘭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尤其是英勇的“華沙保衛(wèi)戰(zhàn)”,更是給入侵的德軍第8集團軍以沉重的打擊,直到1939年9月27日華沙才被攻陷。9月30日,德軍占領了波蘭全境。10月6日,波蘭軍隊有組織的抵抗結束。德波戰(zhàn)爭前后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第六坦克大國的無奈
在這里,我們不想全而回顧德國入侵波蘭戰(zhàn)爭的整個歷程,只想就兩國的裝甲力量的強弱做一點對比。
到二戰(zhàn)爆發(fā)的1939年夏天,德國已用有3600多輛各型坦克。其中,Ⅰ型坦克1445輛,Ⅱ型坦克1 226輛,Ⅲ型坦克98輛,Ⅳ型坦克211輛,指揮坦克215輛,另有從捷克“接收”的LT-35和LT-38輕型坦克469輛。德軍所擁有的裝甲車包括Sdkfz231/251/222等各型裝甲車一兩千輛。
從數(shù)量上講,當時的德國已經成為僅次于蘇聯(lián)的世界第二坦克大國。從坦克的性能上講,Ⅰ型和Ⅱ型,只能算是輕型坦克;Ⅲ型名為戰(zhàn)斗坦克,戰(zhàn)斗全重不到20噸,裝50毫米火炮,算是中型坦克有點勉強;只有Ⅳ型坦克算是中型坦克,但Ⅲ型和Ⅳ型坦克的裝備數(shù)量很有限。這些坦克除了機動性較好外,在火力和防護性能上并不占多大優(yōu)勢。但是,德軍堅持“把坦克兵集中使用在決定方向上并實施機動作戰(zhàn)”,發(fā)動“閃電般的突擊”,顯示出巨大的威力。
反觀波蘭坦克,盡管當時波蘭軍隊擁有870輛各型坦克,但其中多數(shù)是老舊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乃至TK 3和TKS超輕型坦克,戰(zhàn)斗全重不超過3噸,根本不禁打。最“先進”的7TP輕型坦克,戰(zhàn)斗全重增至11噸,裝1門“傅福斯”37毫米火炮,總生產量只有169輛。按說,7TP坦克和德軍的I型坦克還有得一拼,但是,波蘭軍方將這些坦克分敞給步兵部隊“分兵把守”,根本形不成拳頭,到頭來只有挨打的份兒。征德軍強大裝甲兵團的沖擊下,這些坦克的大多數(shù)被德軍的炮火擊毀,余下的悉數(shù)被德軍繳獲。德國佬甚是精明,他們把這些坦克改裝成彈藥輸送車或用于遂行占領軍維持治安的任務。
回過頭來看,以波蘭軍隊7TP輕型坦克的火力和德軍的Ⅱ型坦克來對抗的話,即使總體上處于下風,但如果運用得當,仍然可以擊穿Ⅱ型坦克的裝甲,給德寇以打擊。然而,這樣的事情并沒有發(fā)生。
“好馬快刀”不敵鐵甲戰(zhàn)車
在德波戰(zhàn)爭中,不能不提到的是,驍勇的波蘭騎兵和德國鬼子裝甲戰(zhàn)車的較量。
波蘭騎兵有著光榮的作戰(zhàn)歷史。1920年的蘇波戰(zhàn)爭中,正是波蘭的騎兵部隊打敗了蘇聯(lián)紅軍,成為“波蘭軍隊的驕傲”。二戰(zhàn)爆發(fā)之前,波蘭陸軍共有11個騎兵旅,成為“波蘭陸軍的精英”。然而,時代不同了。波蘭騎兵雖驍勇,卻不敵褒著裝甲的戰(zhàn)車。
開戰(zhàn)之初,德軍的轟炸機就俯沖轟炸了隊形密集的波軍騎兵旅,打得該旅潰不成軍,損失慘重。在隨后的地面-戰(zhàn)爭中,快速突擊的德軍坦克部隊,迅速對波蘭軍隊形成包圍。被圍的波蘭軍隊官兵顯然并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為坦克的裝甲不過是用錫板制成的偽裝物,是用來嚇唬人的。于是,波蘭騎兵揚鞭策馬,用他們手中的馬刀和長矛向德軍的坦克發(fā)起猛沖。一時間,德國鬼子見狀大驚,有的竟抱頭鼠竄……然而,稍一緩過神來,一些德國佬便露出猙獰的笑意,用坦克里的機槍密集掃射,用履帶沖撞碾壓,打得波蘭騎兵人仰馬翻,慘不忍睹。波蘭騎兵的“好馬快刀”抵擋不住法西斯的鐵甲戰(zhàn)車。它標志著騎兵時代的結束。我們在篇首所引用的英國著名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的一句話,就是當時對德波戰(zhàn)爭評價的“點睛”之筆。
有趣的是,這件事還被一位已加入加拿大籍的韓國人道格拉斯李制成了軍事模型,模型的題目就叫“一個時代的終結”(The End ofan Era)。這件軍模作品于2003年9且在歐洲軍事模型展覽會上獲得了金獎,并獲得展會上唯…一件“最佳模型作品獎”。能獲此殊榮,說明這件模型的不同凡響和震撼人心的魅力。
盡管在實際戰(zhàn)爭中,德軍是勝利者,波蘭軍隊一敗涂地。但是,在這件軍事模型作品中,波蘭騎兵個個驍勇善戰(zhàn),視死如歸,而德國鬼子卻在瞬間抱頭鼠竄。模型作者的“階級立場”顯而易見。當然,拿騎兵和裝甲戰(zhàn)車拼命,無異于義和團的大刀片對洋人的洋槍洋炮。這種以卯擊石的戰(zhàn)法,導致了必然失敗的命運。
背后的一刀
在德波戰(zhàn)爭中,不能不提的一件史實是蘇軍的出兵。在權威的《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涉及到這件事的論述,只有兩句話:“17日,蘇軍進占波蘭東部;波蘭政府撇至羅馬尼亞。19日,波軍19萬人向蘇軍投降”。顯然,《全書》并沒有對這一重要事實作任何評論。
事實上,30萬蘇聯(lián)紅軍是“不請自來”。其理由是“波蘭政府已經崩潰。波蘭國家和政府已不復存在。因此,蘇波之間締結的條約已歸于無效。蘇聯(lián)政府對居住在波蘭境內的同胞——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的命運不能不采取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一個遭受到納粹鐵蹄嚴重蹂躪的國家和人們,根本抵御不了這“背后的一刀”?!瓊€有三千五百萬人口的國家就這樣被兩個大國迅速肢解了……
對于這一事件,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當時有一段精辟的淪述。在1939年10月1日對英國國民的全國廣播講話中,丘吉爾講道:“波蘭再一次遭到兩個大國的侵略。這兩個大國曾經同其他大國一道奴役波蘭達150年之久,但卻不能摧毀波蘭民族的精神。華沙的英勇抵抗,表明波蘭的靈魂是不可毀滅的……”他又說:盡管“我對于蘇聯(lián)這種無情殘暴的政策感到十分憤慨,但是,我始終希望,蘇聯(lián)一定會由于局勢的逼迫而倒向我們方面……”盡管訓:這段話是站在大英帝國立場上而顯得偏頗,但丘吉爾作為政治家的高瞻遠矚也略見一斑。
可歌可泣的華沙保衛(wèi)戰(zhàn)
波蘭人是不屈的民族,這一點在華沙保衛(wèi)戰(zhàn)中有充分體現(xiàn)。當納粹鐵蹄已經踏遍火半個波蘭,波蘭政府官員已經逃到羅馬尼亞,連軍隊武裝部隊總司令斯米威格·雷茲也成了“雷跑跑”,逃到國外去了。華沙軍民在群龍無首的極端不利情況下,同法西斯入侵者進行了頑強的斗爭。
盡管到了9月15日,德軍的第10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已經完成了對華沙的合圍,但德軍統(tǒng)帥部并不想立即發(fā)動對華沙的總攻,因為那樣勢必大大增加德軍的傷亡人數(shù)。16日,德軍的飛機大量散發(fā)傳單,敦促波蘭人投降。波蘭人斷然拒絕這一要求。于是,德軍的飛機開始劃華沙進行了狂轟亂炸。當時,滯留在華沙的波蘭軍隊只有17個步兵營、10個輕炮兵連、6個重炮連和1個坦克營,要保衛(wèi)華沙,這一點點兵力是遠遠不夠的。于是,華沙的居民自愿拿起武器,成千上萬的華沙人參加構筑街壘和設置反坦克障礙物的行動。野蠻的德國人開始轟炸華沙的自來水廠和發(fā)電站,使華沙軍民陷入斷水、斷電、斷糧的窘境。經過多日的激戰(zhàn)后,華沙保衛(wèi)者給入侵者以一定的殺傷,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更大的犧牲,華沙的守軍不得不在9月28日宣布投降。在華沙保衛(wèi)戰(zhàn)中,留守的波蘭軍隊有5000人犧牲,16000人受傷,居民有2.5萬人陣亡,數(shù)萬人受傷。在注定不敵納粹侵略者的情況下,華沙軍民用血肉之軀譜寫了一支不屈民族的悲壯的贊歌。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希特勒對波蘭人進行了瘋狂的、滅絕人性的種族滅絕政策。二戰(zhàn)期間,波蘭人共損失了600萬人口,按比例計算,成為損失人口最多的國家,波蘭人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德波戰(zhàn)爭中,波蘭軍隊迅速戰(zhàn)敗,原因是多方面的。錯誤的結盟政策,使波蘭成了英法綏靖政策的犧牲品;而落后的軍事思想,嚴重的戰(zhàn)備不足,則是波蘭軍隊迅速潰敗的直接原因;蘇聯(lián)紅軍的“背后一刀”,加速了波蘭的潰??;而波蘭經濟實力的落后,則是更深層次上的原因?!奥浜罅司鸵ご颉保@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