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入瑞
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jīng)憂患的民族,五千年來戰(zhàn)火紛飛,動亂頻生。憂患意識已逐步積淀為一種文化因子,像濃濃的血液流淌在民族文化的血管里。而這種憂患意識又通過無數(shù)文學(xué)家的作品傳承了下來。“憂患”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社會抱負和生命體驗的終極目標?!兑讉鳌は缔o》云:“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孟子·告子下》中“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等文句,就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人憂患意識的高度概括。他們表達了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的方方面面。有杜甫、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李煜、李清照的感懷人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本文通過對古代文人多層次的、復(fù)雜的憂患情結(jié)的闡釋,來領(lǐng)悟他們的復(fù)雜的憂患意識。
一、淚灑汨羅江
偉大詩人屈原堪稱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形象代表,憂國憂民已成為他的精神象征。屈原生活在戰(zhàn)國時代,這個時候戰(zhàn)亂頻發(fā),諸侯相互爭斗想要獲取霸權(quán)。而屈原所生活的楚國自然也不能幸免。楚國當時與秦國由于歷史糾葛、現(xiàn)實利益等諸多原因相互激烈地爭斗。“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這兩國為了爭斗也是采取了多種的策略,“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屈原生活的楚懷王、傾襄王時期,卻是楚國處在節(jié)節(jié)敗退的時期,而秦國這時意氣風(fēng)發(fā)、國力強盛,雄心勃勃地想要滅掉楚國。這時的楚國要想自保,毫無疑問要采取相應(yīng)措施來富國強兵,然而當時楚王卻偏偏聽信小人讒言,喜歡重用奸臣,對屈原這種有著遠大理想的人避而遠之,這樣楚國就越來越趨向了衰落。
屈原是一個有著高度愛國熱忱的人,他看到“國之將傾”的現(xiàn)狀而心焦如焚,他勸說楚王能夠以國家社稷為重,在各個方面做出改革,促使國家的強盛。奈何一切努力俱為流水,楚王非但不聽,反而將其發(fā)配邊遠,使之壯志難酬。面對這種悲慘現(xiàn)實,屈原寫出了大量憂國憂民的詩句。他的憂患意識,我認為共有三種:為國家前程擔憂;為人民安危擔憂;為自己不公平的遭遇擔憂。
其一,詩人為國君不聽自己忠言的后果而擔憂?!霸轨`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shù)化”(《離騷》),“不畢辭而赴淵兮,惜雍君之不識”(《惜往日》),“眾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哀郢》)。另外,詩人為那些奸佞小人耽誤大計而憤懣?!皣粡姸①猓瑢儇懗级铡?,“心純而不泄兮,遭讒人而嫉之?!?《惜往日》)楚懷王曾經(jīng)聽過屈原的話進行過一定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后來被小人誤國,致使一切努力付諸東流?!氨位蘧斆髻?,虛惑誤又以欺”(《惜往日》),“弗省察而按實兮,聽讒人之虛辭”,“諒聰不明而蔽壅兮,使讒諛而日得”(《惜往日》),終致“王怒而疏屈平”。對“黨人”的投機取巧,茍合取容,詩人表示強烈譴責(zé):“固時俗之工巧兮,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薄峨x騷》面對小人誤國,國君昏庸,詩人憂心如焚,“恐禍殃之有再”《惜往日》。
其二,屈原為人民擔憂體現(xiàn)了他把人民看作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因素。傾襄王元年,秦擊楚,“秦大破楚軍,斬首五萬,取折十五城而去”。在這個時候,屈原已經(jīng)被放逐了。詩人隨著那些遭受戰(zhàn)亂的百姓到處流亡。最后,都城也陷落了,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詩人痛苦萬分,感傷楚王沒有聽自己的建議,痛恨那些誤國的小人,但是一切都已經(jīng)無法補救,他只能把這種憤懣寫在文章中?!靶膵孺露鴤麘选保疤橐淙赧薄?,“怊荒忽其焉極”(《哀郢》),詩人心中無時無刻不掛念著百姓,“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朱熹注:“哀此民生遭世多艱也。”)“愿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zhèn)”(《抽思》),“萬民之生,各有所錯兮”(《懷沙》),“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離騷》)。詩人的“憂己”源于“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處境。詩人得不到重用,反遭小人讒陷:“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怒”,“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離騷》)。詩人深感自己處境艱難,“吾獨窮困乎此時也”(《離騷》)。
其三,詩人為自己而感到感傷。這有兩個方面的內(nèi)涵:第一,自己胸懷大志卻得不到國君的重用?!败醪徊煊嘀星橘?,反信讒而怒”,“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乎民心”,“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離騷》),“昔君與我誠言兮,日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抽思》),“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哀郢》),“恐情質(zhì)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惜誦》)。第二,小人們黨同伐異,而他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人,屈原為無人理解而憂患。“蘭芷變而不芳,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詩人為志同道合者的變節(jié)痛心疾首:“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離騷》),可見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與痛苦。
二、亂世之英雄淚
曹操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對中國歷史和文學(xué)史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故而一直受到史學(xué)界、哲學(xué)界和文學(xué)界的廣泛關(guān)注。但是我們往往看重的是曹操金戈鐵馬、壯志凌云的一面,忽略了他郁郁寡歡。憂心如焚的一面;過分地去關(guān)注曹操的英雄氣概,而忘卻了曹操的憂患意識。
曹操是一個在文學(xué)上有很強憂患意識的人,如元稹說:“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戰(zhàn),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故其抑揚冤哀存離之作,尤極于古?!?《元氏長慶集》卷六十九)王世貞說:“曹公莽莽,古直悲涼。”(《藝苑后言》卷二)等等。但他們的論述都比較概括簡練,不夠詳細具體。考察曹操詩歌,其中包含的憂患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憂國憂世
曹操對動蕩的社會狀況懷著很深的憂慮。漢末,帝王昏憒無能,宦官把持權(quán)柄,各地豪強興起,整個社會處于一片混亂之中。曹操親眼目睹、親身體驗到國家的衰敗,忍不住悲從中來,憤憤不已;而他經(jīng)常行軍在外,對天下形勢看得極透徹,對社會世積亂離的情況感觸極為深刻,故在其詩中專門記述了歷史轉(zhuǎn)變過程中的國家狀況,飽含著深沉的憂思。
“惟漢二十二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智小而謀強。猶豫不敢斷,因狩執(zhí)群王。自虹為貫日,已亦先受殃。”(《薤露行》)這對東漢末年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狀況做了直接而尖銳的描述,帝王昏庸無道,懦怯無能,任用奸佞,奸人當?shù)?,國家衰亡。這種毫不隱諱的揭露與批判,只有曹操能寫,也只有曹操敢寫,這何嘗不是對朝廷極度失望后的憤恨與對國家前途的憂愁呢?“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宗親。蕩覆帝基業(yè),宗廟以燔喪?!辈懿儆霉P真實地記錄了董卓進京作亂燒毀京城、遷都竊國的重大歷史事實,這既是對奸臣董卓暴行的直接揭露,也是對國家衰敗的無奈與傷痛。曹操這種“不戚年往,憂世不治”的憂國憂世情懷,使他的憂患意識具有了很強的社會道德意識和崇高意味,也使曹操詩歌更加顯得感情沉惻,悲慨動人。
(二)憂嘆民生疾苦
曹操有很強的民本思想,他說“天地間,人為貴”,非???/p>
重人的創(chuàng)造力。當人們的生活遭到破壞時,當他看到長期征戰(zhàn)給老百姓帶來深重災(zāi)難時,他對民眾充滿同情并為之傷痛不已,在其詩中就有一股悲天憫人的憂息隋懷,如: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役洛城郭,微子為哀傷。(《薤露行》)
百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篙里行》
長期行軍在外使曹操接觸到貧苦百姓,了解百姓生活,故而當他看到餓殍遍野、民眾流離失所時,悲憫之情油然而生。正是他對人的重視,正是他有著體恤民情、關(guān)心民瘼的意識,他才能夠為百姓擔心,為百姓著想,因而他就下發(fā)了《河北租令》等有利于人民休養(yǎng)生息的命令。
(三)憂患功業(yè)難成
曹操一生積極進取,志向遠大,從小便“自以為本非巖穴知名之士”,希望能夠“好作政教以得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讓縣自明本志令》),他對自己有著很高的期望值,所以對現(xiàn)實中的挫折感到很焦躁,感到這些事情耽擱了自己前進的道路。而這些事情又總是莫名其妙地出現(xiàn)。于是,他感到很大的憂慮,對前程也產(chǎn)生了懷疑,對現(xiàn)實感到無奈,這就形成了他的憂患。如:
我愿何時遂?此嘆亦難處。今我將何照於先曜?釋銜不知雨。(《善哉行》)
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善哉行》)
他想要迫切地達成愿望和抱負,使他不可避免地去抱怨人生之短和目標的茫茫無期。他身處重位,又沒有人可以分擔他的這種憂慮,每做出一個重大決定都需要慎思深思。這也使他往往十分苦惱。詩如:“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臨觀異同,心意發(fā)還猶豫,不知當復(fù)何從。經(jīng)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碣石篇》)就記述了建安十二年曹操率兵北征烏丸時,眾人意見分歧、自己心意焦急的情緒。遠大的理想和重大的職責(zé)使曹操的憂患顯得更加深沉。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每一首詩、每一句詞都流淌著百姓的血淚,積淀著人民的憂患,言而不盡。本文將之歸為憂患意識,實是窺豹一斑。但憂患意識的確占據(jù)了中華文化的一席之地。一方面,在傳統(tǒng)憂患意識的激發(fā)下,形成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得中國文化得以戰(zhàn)勝一個又一個重大的社會危機不間斷地延傳下來;另一方面,傳統(tǒng)憂患意識還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代價值,倡導(dǎo)和增強憂患意識是時代發(fā)展的迫切需要。我們不能一味陶醉于已有的成就,不能有絲毫的滿足,必須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我們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只有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恩危,艱苦奮斗,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才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
注釋!
①戰(zhàn)國策·楚一(卷十四)(中冊):501。
②戰(zhàn)國策·楚一(卷十四)(中冊):502。
③離騷:101。
④史記·楚世家(第五冊):1729。
⑤謝世涯,南唐李后主詞研究: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