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祥 張 巍
隨著我國信息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截至目前,中國網民數據已經達到3.16億,網民參政已是大勢所趨。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網強國論壇同200萬在線網友進行了即時交流,有力說明了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網絡環(huán)境下民意的表達。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提出:要全面認識新時期信息化深入發(fā)展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如何引導好這股巨大的網絡民意,對政協履職來說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新課題。
政協的信息化建設是對信息化的時代新形勢的積極回應。信息化建設是促進政協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信息化建設將成為提升政協履職能力的重要抓手和創(chuàng)新進路。
一、網絡環(huán)境下政協信息化建設的定義、內容與特征
政協信息化建設是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是人民政協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政協信息化建設就是人民政協在當今信息社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信息環(huán)境,積極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和參政議政等各項職能,深入貫徹科學發(fā)展觀、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提高人民政協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的程度,使信息技術對人民政協工作的貢獻達到較高水平的過程。
因此,政協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應當包括:
1、計算機網絡和安全設施的軟硬件建設;
2、內部資源數據庫和內部辦公網絡的建設;
3、公共資源數據庫和門戶網站(外網)的建設;
4、政協經常性工作的應用系統建設;
5、政協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6、信息化標準規(guī)范及規(guī)章制度建設。
就一個具體的政協而言,其信息化建設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各級政協可以根據自己規(guī)模、基礎等實際情況,有所取舍,有所側重。
政協信息化建設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階段性
政協信息化從計算機的初級應用起步,到較全面地采用現代信息技術,使科學技術對政協履行職能的貢獻達到較高水平,這是一個不斷擴充、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又有其具體目標。
2、整體性
政協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各項內容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是一個有機整體,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只注重某一方面的內容而忽略其它,是不可能順利進行政協信息化建設的。這類似于通常說的“木桶效應” 。
3、社會性
政協信息化建設階段不同于政協早期在“打字機”階段和“資料庫”階段對計算機的應用。信息化建設不僅取決于政協內部條件,而且取決于政協外部條件或社會環(huán)境。例如國家信息網絡和本地區(qū)信息網絡條件,可供訪問和利用的公共信息資源開發(fā)、配置情況,各級政協的信息化進展情況,政協委員和網民的信息技術應用情況,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標準、規(guī)范的制定及實施情況等。政協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社會信息化環(huán)境提供的有利條件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對可能遇到的困難及時采取對策。
二、政協信息化建設為政協履職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個契機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大大地改變了傳統對話的性質和功能,因此近年來西方政治理論家越來越重視利用計算機網絡信息化手段增加對話的機會,提高對話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由此產生了兩種與信息化聯系密切的民主。一種是遠程民主(Teledemocracy)理論,另一種是協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論。遠程民主理論認為,建立在現代高度發(fā)達的信息技術之上的大眾傳媒、輿論調查、民意代表、利益團體等制度,構成了代議民主的基礎,只要充分利用并進一步改進這些間接民主的制度和手段,就能有效實現民主的核心理念,即“民享、民有、民治”。協商民主理論強調既肯定公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又尊重國家與社會間的界限,力圖通過完善民主程序、擴大參與范圍、強調自由平等的對話來消除沖突,保證公共理性和普遍利益的實現。這兩種理論的一個共通之處就在于看到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化時代對于推進公民政治參與的實踐意義與應用前景。
目前,我國在國家層面比較成熟和完善的協商政治實踐的制度架構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為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平臺。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協商政治形式,政協必然要進一步提升履行好“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參政議政”三項職能的能力,更好地代表自身所聯系的廣大群眾并積極引導其參與政治生活,更充分地表達其利益需求,以及更有效地化解分歧、消除沖突。具體來說,第一,要充分發(fā)揮人民政協的作用,構建并完善制度平臺,形成多維的利益表達機制。第二,要尊重和包容由于社會分化而產生的各種社會群體,反映并維護其利益。第三,增強政協制度參與主體的獨立性,賦予更廣泛的平等機會、資源,增強能力建設,實現參與過程的權利和話語平等權。第四,積極引導并促進各行為主體的參與、表達和對話。第五,加強權力監(jiān)督和制約,構建一種以社會制約權力的機制。最后,實現協商過程的透明化,以及新聞媒體監(jiān)督的實效性。
實現上述政協履職能力的提升,在中國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政協的信息化建設將有可能是一條適合的進路。因為信息化技術和環(huán)境的建設能夠直接支持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參政議政的廣度和深度的拓展。
首先,信息化可以促使公民政治參與低成本、高效率。在信息社會里,整個世界由于網絡而連為一體。普通民眾和政治家在獲取政治信息的范圍、數量及成本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百姓坐在家中就可知道天下正在發(fā)生的大事,參與政治事務的討論,發(fā)表意見,政策的制定、決策和執(zhí)行過程都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使公民得到最新的政治信息。這大大節(jié)省了人們參與的時間和金錢,從而降低了參與成本,政治參與變得十分便捷,也提高了公民的參政意識。
其次,信息化拓寬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渠道。當政府和公民通過信息技術互相溝通的時候,政府以電子方式伸向機構、公民和所有服務對象,相關的服務對象也用同樣的方式廣泛而深入地進入了政府內部??梢酝ㄟ^信息技術,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社會問題的討論,進一步發(fā)揚民主,廣開言路,這樣大大調動了公民參與政治的熱情。網絡信息技術克服了傳統政治參與的弊端,擴大了政治參與的渠道,降低了政治參與成本,提高了政治參與的效率。網頁、電子郵件、新聞網、網上論壇、電子公告欄等都可能將成為政治參與的有效渠道。
第三,信息化便于公民參與社會監(jiān)督。通過信息技術,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不再神秘,公民可以了解政府的工作進程,了解政府在做什么,將做什么,怎么做,準確、及時地了解政府事務,為公民監(jiān)督和評價政府工作及公務員的表現提供依據。公民通過隨時隨地掌握的信息,積極進行政治參與。通過參與,公民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態(tài)度,形成社會壓力,實現對政府的監(jiān)督與制約。同時,公民還可以跨越中間環(huán)節(jié),將監(jiān)督意見直接送達被監(jiān)督者,與被監(jiān)督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并大大縮短了反饋時間。
可見,政協信息化建設的成功開展將是政協履職能力提升的一個契機。
三、信息化建設提升政協履職能力的進路探析
創(chuàng)新是推動人民政協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強大動力。近年來,浙江省政協在信息化建設的實踐方面作了大膽的嘗試,把政協信息化建設與推動政協履職工作方式和途徑的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在已有信息化建設基礎上,準確抓住信息化的技術特征,著力推動了構建網絡民主有序參與平臺,直接為政協履職的各項工作服務。
1、利用信息的高度集成特性,提升政協網絡宣傳和服務功能。
浙江省政協門戶網站是省政協及機關在黨政內網和互聯網上發(fā)布政務信息、提供在線服務的綜合平臺。通過信息化建設,政協積極豐富網站內容,改進網站版面,增強網站功能,使門戶網站日益成為政協工作對外宣傳的主陣地、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重要平臺和政協系統聯系公眾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