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容各色人等時,人們往往會用“三教九流”來概括。那么,“三教九流”的說法究竟從何而來?“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九流”一般都被人理解為古代職業(yè)的名稱,并被認為這是泛指舊時下層社會闖蕩江湖從事各種行業(yè)的人。古代白話小說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貶義。
但其實,“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叭獭迸帕许樞虻南群?,始于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侗笔贰ぶ芨咦婕o(jì)》:“帝(武帝字文邕)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后,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后。”
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個學(xué)術(shù)流派,見于《漢書·藝文志》。這九個學(xué)派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后來,“九流”被用來代表社會上的各行各業(yè),在“九流”中,又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nóng)、工、商。
“中九流”是:舉子、醫(y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娼。
事實上, “三教”和“九流”的名稱,在最初并不含有貶義,只不過是對不同人群的概稱而已。自唐人撰《春秋谷梁序》中,把“九流”和“異端”并列后,加之佛教、道教迷信日盛,后人就用“三教九流”來泛指社會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各行各業(yè)各式人物,從此含有貶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