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和
上世紀九十年代早期,心理學家K·安德斯·埃里森和兩名同事在柏林精英音樂學院教授的幫助下,將學校的小提琴手們分成三組:第一組明星云集,都是有潛力成為世界級演奏家的學生;第二組學生僅僅稱得上“好”:第三組學生都不像是會成為職業(yè)演奏家+的,他們的更大可能是在公立學校系統(tǒng)中做音樂教師。所有的小提琴演奏者都被問到一個問題:從你第一次拿起提琴開始,在你現(xiàn)在為止的學琴生涯中,你一共練習了多少小時?
三組學生中的每個人幾乎都在同樣年齡開始拉琴:五歲左右。最初幾年,每個人練習時間大致相同,都是每周兩到三小時。但是當他們到8歲時,區(qū)別開始出現(xiàn)。那些如今顯示出最有前途的學生,開始練習得比其他人更多:9歲前每周6小時;12歲前每周8小時;14歲前每周16小時;不斷累加,到了20歲時每周練習30小時以上——這時他們滿腦子想的都是拉琴,如何使琴藝變得更好。事實上,到20歲時,出色的演奏者都已經(jīng)練習了;至少1萬小時。與之形成對比,僅僅稱得上“好”的學生,累計練習了8000小時;未來會成為音樂老師的孩子,累計練習了4000小時。
然后,埃里森和他的同事們比較了業(yè)余鋼琴家和職業(yè)鋼琴家。同樣的規(guī)則中,童年時期,業(yè)余鋼琴家每周彈琴從未超過3小時,到20歲時他們的累計練習時間是2000小時。相反,職業(yè)鋼琴家穩(wěn)步地提升每年的練琴時間,到20歲時,和小提琴演奏者一樣,他們累計練習已經(jīng)超過1萬小時。
要想在復雜任務上做得杰出,就必須達到一個最低練習標準。這一點在對特長和技能的研究中一次次得到證實。事實上,研究者已經(jīng)得出了自己的結(jié)論,他們相信要想取得真正技能,必須達到一個神奇的數(shù)字:1萬小時。
缺乏1萬個小時的訓練,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高水平競技所需的技能。即使是莫扎特,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神童,也不能在投入1萬小時之前達到大師水準。并不是因為你足夠好才開始接受訓練,而是訓練讓你足夠好。1萬小時是成就偉大的魔幻數(sh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