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國江 戴福靈
2005年秋,為了優(yōu)化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集中力量辦農村優(yōu)質學校,鹿寨縣吹響了山區(qū)學校大撤并的集結號,而拉溝鄉(xiāng)有幸成了這次集結的排頭兵。集結號的吹響,驚動了僻靜的大山和在這里世代勞作的樸實山民:要把悉心呵護的子女送到學校寄宿、學習,孩子們能適應新的環(huán)境嗎?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能夠在生活上自理嗎?一個個問號,既考驗著政府的決心,也考驗著教育者的智慧和能力——現(xiàn)在的拉溝鄉(xiāng)中心校,是鹿寨縣進行山區(qū)學校大撤并的首批試點學校。它的前身拉溝小學,當時i00多名在校生集中在一幢只有八間教室的教學樓上課,幾間磚瓦結構的房子算是老師的辦公室和學生的功能室,學生就在教學樓與磚瓦房之間的空地活動。顯然,這樣的基礎設施遠遠不能滿足“集結”的要求。按照規(guī)劃。新建寄宿學校應分為四個區(qū)域,即教學區(qū)、運動區(qū)、休閑區(qū)和生活區(qū),基礎設施需增建一幢九間教室的教學樓,一幢能容400多人住宿的學生公寓和一個學生食堂,一個集跑道、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運動場。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緊張的建設,2006年秋季開學前,以上所需基礎設施基本完工。
“硬件”問題解決了,“軟件”如何操作呢?400多名學生馬上就要住進學校,他們的日常生活如何保障?幾十名老師的工作崗位如何安排?在沒有現(xiàn)成經驗可供借鑒,沒有固定模式可以照搬的情況下,學校的決策者一時深感茫然。
隨著開學時間的臨近,學校必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老師的崗位設置,二是后勤保障。學校根據(jù)實際需要,決定在全體老師中實行按需設崗,并進行全員競聘上崗。經過競聘,在53名教師中產生了32個教學能力強的教學老師,16個生活管理經驗豐富的后勤管理老師,5個其他崗位人員。教師資源得到了優(yōu)化、整合,學校的管理工作開始正常開展。對于寄宿制學校來說,后勤保障是學校一切工作順利開展的基本保證。為了使后勤管理科學、規(guī)范、有條不紊地開展。學校領導多次召開班子會議進行研究討論,最終達成了共識:要使后勤工作跟上學校其他工作,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就必須有一整套完善有效的符合農村寄宿小學建設和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于是,大家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經驗和學校目前存在的問題,通過調查、研究、分析,明確了生活管理老師、食堂老師和保衛(wèi)老師的工作職責,并制定了《食堂衛(wèi)生管理制度》《學生生活管理制度》《宿舍衛(wèi)生安全制度》《生活組和教學組內宿生交接制度》等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實現(xiàn)了后勤管理的制度化。
雖然有了制度保證,但并不等于后勤工作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對于缺乏自我約束力的農村學生來說,這樣的制度顯得些許蒼白。往往學生在忘情時,就會把制度拋之腦后,行為上就會有悖于制度的規(guī)范。生活老師們逐漸悟出:學生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以至于行為規(guī)范的培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光靠制度是行不通的,更多的要靠自己的悉心照顧。
學校有一名女生,不但沉默寡言,而且整天愁眉緊鎖。生活管理老師試圖解開這個疑團,便主動接近她,跟她聊天,但她仍舊不說話。于是生活管理老師找來了與她同村的學生,了解她的情況。原來,該女生是個孤兒。了解情況后,生活管理老師立即向班主任和學校領導反映了情況,在學校領導的支持和班主任的配合下,這名女生得到了特別的照顧,享受了生活補貼,得到了社會的資助。她昔日愁苦的臉龐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如今的她,學習刻苦,已能寫出一手漂亮的好字。
對于那些雙休日留在學校的學生,學校根據(jù)《內宿生滯留學校應急預案》,組織生活管理老師、食堂老師、門衛(wèi)老師認真做好他們的吃住、學習娛樂和安全工作,微機室、圖書閱覽室、各種體育設施均對學生開放,晚上還組織他們觀看新聞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影視劇。為了解決寄宿生特別是留守兒童的思親之情,各班主任和生活管理老師認真幫助學生解除心理困惑,增強他們生活、學習的信心。
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學校還科學地安排學生的課余時間,成立了書畫、舞蹈、象棋、球類等興趣小組,讓學生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的才藝。同時還創(chuàng)建了學校的勤工儉學基地,讓老師和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種菜。勤工儉學活動,使學生從小學到勞動的技能和方法,在收獲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并強化了他們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觀念,逐步形成了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豐富的課外活動,吸引著學生,既使學生在活動中消除了學習帶來的疲勞,又讓他們感受到校園的快樂。
在寄宿制學校里,孩子享受到如同父母般的關愛和呵護,他們在生活管理老師的細心照顧和精心指導下,生活習慣養(yǎng)成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日常行為規(guī)范了。自我約束、遵守紀律、文明禮貌、尊老愛幼、相互合作、求知上進的氛圍逐步形成,學生在“充滿親情的家園,生動活潑的樂園,求知強能的學園”中“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
(責編郝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