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覺
學校為什么放寒暑假?在許多人看來這是一個多余的問題,冬天冷,夏天熱,當然要給孩子放假。可問題又來了,除學校外,不論多么辛苦、勞動強度多么大的行業(yè),為什么不放假?看來另有原因,而且是重要原因。現(xiàn)代學校教育制度是工業(yè)文明的產(chǎn)物,所以有人把學校比作工廠,教室比作車間,教師比作工人,學生則是原材料。這種“規(guī)?;a(chǎn)”確實比私塾有優(yōu)越之處,可以讓許多孩子同時接受教育。但另一個問題出現(xiàn)了,工業(yè)產(chǎn)品的性能、質量、外形都得一模一樣,分毫不差,否則就不合格,成廢品了;活蹦亂跳的學生有不同的個性、興趣和愛好,怎能同無生命的原材料相比?如照工廠那樣生產(chǎn),那不是扼殺學生的個性、制造出千人一面的“成品”了?創(chuàng)立現(xiàn)代學校教育制度的人當然不愿意看到這種結局,聰明的教育家們終于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在兩個學期之間,根據(jù)氣候條件,安排一個較長的假期,這假期顯然是為學生設計的。后來,中國著名教育家潘光旦解釋說,“在假期里,我便是我,而不是老師的學生”。放假“是解除痛苦回復自由的上好機會”。(見潘光旦《假期與知識生活的解放》)教育原本就是人的解放,且首先是個性的解放。假期可使學生的興趣、愛好有個自由成長的時間和空間。學校與假期是個整體,但功能不同,不可混淆。假期是對現(xiàn)代學校教育制度本身缺陷的校正,并非單單為了避寒暑。
可是,不知何時,也不知哪位中國的高人忘記了當初設計者的初衷,把假期當做“新大陸”:與其讓學生虛度,不如充分利用。于是學期結束之日成了補課開始之時,少則三四周,多則五六周,剩下的少量時間,又被五花八門的作業(yè)擠得滿滿的,假期成了“第三學期”、“第四學期”,從小學到中學形成“學期一貫制”。這有悖于教育原則,談何個性解放?遑論興趣愛好?
我查閱過一些學生的書櫥,除課本外就是輔導材料,中外文學名著、科學讀物鳳毛麟角。我問他們的興趣與愛好,答日:“升學壓倒一切,別的就談不到了。”孩子們不是沒興趣愛好,而是沒時間。經(jīng)過長期的聽課、寫作業(yè)、考試的嚴格磨煉,學生已形成一種慣性的被動思維方式,個性獨立與主動思維能力所剩無幾,這跟我們中國學生屢拿奧賽冠軍,卻無緣諾貝爾獎是不是有關聯(lián)?越是看不見的東西往往越是最重要的。
學期就是學期,假期就是假期,把假期還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