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林
這是一條很有意思的新聞:河南南陽市民王清自2003年起開始介入公益訴訟,持之以恒地向全市一百八十一個政府部門申請公開“三公消費”等政務信息,相關部門或態(tài)度傲慢,或視而不見,或敷衍了事,更荒唐的是,甚至有部門把他當成了間諜?!逗幽仙虉蟆返膱蟮婪Q,去年,一些收到申請書的單位問王清是不是間諜,王清家門口也突然出現一些陌生人,晃來晃去打聽他的情況。他趕緊向新華社求助并寫信給市委書記陳述實情。
情況還不算太糟,在媒體和領導的干預下,有關部門解除了對其身份的懷疑。聯想起有人因上網發(fā)帖批評政府而以“誹謗罪”受到跨省追捕,如果王清因申請政務公開而以“間諜罪”被有關部門拘捕,也不是不可能;幸虧王清識時務趕緊向媒體和高層求助,否則哪一天也許真會突然“被失蹤”。
這真是荒唐至極。一方面,王清申請公開的信息都是政府應依法公開的公共信息,而不是國家機密;另一方面,你何時見過間諜以這種方式明目張膽地刺探機密?將申請公開政務信息的公民當間諜那樣防范,如果不是故意捏造罪名打擊公民,不是故意以污名矮化公民,就是骨子里有一種“防民知情甚于防間諜”的意識,向來缺乏向公眾公開政務信息的習慣,骨子里一向視政務信息如機密,這種習慣根深蒂固深入骨髓,以至于當有公民膽敢要求其公開信息時,就惱羞成怒,將其視為刺探國家機密的間諜。
我就遭遇過類似的盤問。小區(qū)樓下總有車主亂停車,我于是給區(qū)規(guī)劃部門打電話詢問本小區(qū)門前道路的規(guī)劃情況。聽到我的要求后,那位接電話的先生非常警惕地問我:“你是誰?你為什么要知道這些信息?你想干什么?告訴我你的單位!”——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估計也是把我當成間諜或者找麻煩的人了。其實按相關法律規(guī)定,這些信息都該是掛到網上公示的公共信息。一口一個“你是誰”、“你想干什么”。其實是想表達對詢問者的厭惡和排斥。憑什么告訴你啊,你有什么權利知道啊。不好好地、本分地當你的老百姓,想知道這些干什么呢?
在他們眼里,官是官,民是民,老百姓就該老老實實、安分守己地當你的老百姓,別整天想著看著政府在干什么,只有間諜和“別有用心者”才會對這些信息感興趣。他們根本就缺乏對納稅人概念的基本理解,如果理解到自己花的每一分公款、自己每個月的收入都是來自于公民納稅,他們才會接受這樣的觀念——必須向納稅人公開政務信息,因為納稅人是主人,有權知道雇傭來的人在如何花自己繳納的稅款。但他們卻從來沒把公眾當成納稅人,而是當成自己權力治下的臣民了:作為臣民,你有什么權利知道政府和官員在怎么花錢?
基于此,他們的辭典里也是沒有“監(jiān)督”這個詞的,只有自上而下的管制。在他們眼里只有兩種人。要么是政府治下安分守己服服帖帖的順民,要么就是想給政府找麻煩、企圖破壞政府的敵人,就是間諜。在這種觀念的主宰下,公民王清持之以恒地向一百八十一個政府部門申請公開“三公消費”信息,自然會被當作間諜了。
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施行后,仍然有政府部門將一切政務都看作國家機密,甚至將問詢的公民看成是“間諜”,可想而知,那種“防民知情甚于防間諜”的傳統是多么根深蒂固,政務公開的道路是多么漫長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