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勝瑜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清末思想家龔自珍在清朝政府死氣沉沉、保守僵化的情形下發(fā)出的吁嘆,他希望朝廷打破舊框子,任用各種各樣的人才來振興國家。
“不拘一格降人才”, 強調的是不依常規(guī)用人的“人才”環(huán)境,“降”是他人的任用和選擇;“不拘一格即人才”肯定的是不按舊條行事的“人才”本身,“不拘一格”是自己的心態(tài)和眼光。
八月份正是學子們等待大學為自己敞開大門的時候,能金榜題名當然是樂事,但競爭慘烈,總有翹首之后依然只有失望的苦讀學子——許多人只因一科兩科成績不佳便被無情地拒之門外!烈日焦烤下,嘆息、怨憤、悔恨于他們都無濟于事。難道,青春和夢想就這樣“落入凡塵不見光”,人生也將因此陷入一片灰暗?
其實,并不見得——
梁漱溟沒有考上大學,他多次報考北大未果,卻因潛心研究印度哲學,在北京大學講壇上站立成了哲學大師;
沈從文小學沒有畢業(yè),他14歲投身行伍后,憑著一枝生花妙筆,先成作家后被胡適請上講臺,不僅成了教授,還因自己筆下的“湘西世界”留名千古;
錢鐘書1929年高考時數(shù)學只考15分,卻因國文特優(yōu)、英文100分令校長羅家倫不舍,嘆曰“此為奇才”,破格錄取進清華大學。
你也許會說,那都是什么年代的事兒??!那好吧,再說個今年上半年剛發(fā)生的事兒:
38歲只有高中學歷的蔡偉竟然進了2009年清華博士生擬錄取名單,而且其導師是古文字學泰斗裘錫圭先生。38歲讀博士并不稀罕,人們稀罕的是下崗十多年的蔡偉琢磨古文字的較真勁兒,在他成為裘錫圭先生的弟子之前,他釋文解字的成果,已多次被先生引用!
可見,偏科真的沒啥了不起,進不了大學也真的不是什么大事兒。
偏科沒啥了不起,進不了大學不是什么大事兒,說的是:偏了科了,一時進不了大學,這并不是多么嚴重的事,你不必唉聲嘆氣,甚至自暴自棄,而要檢視一下自己有沒有出眾之處,或者是過人喜好。像梁漱溟、沈從文、錢鐘書、蔡偉,他們都偏了科,都在大學門前受了阻,但他們憑己所長,人生照樣精彩;
偏科沒啥了不起,進不了大學不是什么大事兒,說的還有一層意思:偏了科了,進不了大學了,最后卻成功了,像梁漱溟、沈從文、錢鐘書、蔡偉,但他們的成功是因其身懷“絕技”,而不是其偏科或沒有上大學的功勞。所以,偏科和低學歷并不值得拿來炫耀。相信真正的成功者也不會拿曾經(jīng)偏科來映襯臉上的自得,拿當年沒進大學來烘托內(nèi)心的虛榮。
“人才”不是別人“降”的,最關鍵的是:一個人要“不拘一格”地看待自己、發(fā)掘自己、發(fā)揮自己。換句話說,你能“不拘一格”地看到和放大自己的優(yōu)勢和潛能,你就是人才。
“不拘一格即人才”——做自己的伯樂吧,別讓考分擊垮信念、別讓挫折蒙蔽長項。能正視自身所短并發(fā)掘和發(fā)揮自己所長的人,才注定不會失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