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上海人,對人對己的最高評價是“拎得清”。
看一個人是不是“拎得清”,在上海的公交車上最典型、最形象、最生動。
上車前,必須先“拎得清”
到啥個地方,乘什么車子,坐幾站,再換什么車,在什么站點換,都必須一清二楚。如果有個人坐過了站,還大叫大嚷,一車的乘客都會白眼相對,嘀咕一聲:“做夢一樣……介拎不清!”如果乘了相反方向的車,則被眾人視作“拎不清”,目光里流露出來的分明有一種鄙夷。當然,這個時候,周圍的上海人就會紛紛向司售人員說情,為其說好話,讓其盡量不要買票,而在下一站下車,換乘對過的車。因為上海人既然已經(jīng)把他視為“拎不清”的人,自然歸結(jié)為“弱勢群體”——有一點“弱智”趨勢,上海人的這點憐憫之心多少還是有一點的。如果有個人在車上打聽“到某地”應(yīng)該“到啥地方下車”,一般而言,上海人是非常喜歡替他出主意的,司售人員會詳詳細細地告訴他在哪一站下車最合算,可以少走多少路,甚至可以精確到步數(shù)。如果司售人員也回答不出,或者語焉不詳,甚至犯了不可饒恕的原則性、方向性錯誤,那么,眾人也會在心里罵他一聲“拎不清”。于是,乘客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自動參與“微調(diào)”,“該出手時就出手”,在車廂里臨時召開一個有關(guān)換乘的專題研討會。上海人在這方面顯得極其善良,他們實在不忍心看見別人在大上海漫無邊際、不得要領(lǐng)地亂跑,平白無故地浪費許多時間與鈔票。反正上海人自己的精明又用不完,閑著也是閑著。
買票(或者投幣)時,也必須“拎得清”。
乘客與司售人員的對話已經(jīng)到了“增一字嫌多,減一字嫌少”的地步。一張鈔票,一枚硬幣,一句短語,一個詞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種表情,足以說明一切的一切。如果是使用交通卡的,在上車的時候“嘀”過一次,那么,司售人員在他面前的詢問,只能最多換來一聲“拉的”,甚至只有一個字——“拉”,輕輕的,快快的,眉毛揚也不揚,司售人員馬上心領(lǐng)神會,無須多嘴?,F(xiàn)在在地鐵里,對售票處里的人也只需一個“2”字,或者“3”和“4”,沒有一個廢字,玻璃窗里的人就明白無誤了。而在公交無人售票車的投幣箱前面,同樣上演著一幕幕精彩的啞劇。倘若沒有合適的硬幣,投下了超值的鈔票,那么,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站在投幣箱前面,一一接過下一位(或幾位)乘客的“適量”的錢幣或者預(yù)售票,完全不需要對這些后來者多置一詞,來個什么“聲明”,也無須對駕駛員再一一核對金額。大家都“拎得清”。但如果這個人投下的是10元、20元甚至50、100元,要期望在后來者手里彌補到8元(或8元5角、9元)、甚至18元(或18元5角、19元)、甚至48元(或48元5角、49元)、甚至98元(或98元5角、99元),絕對會引起大家的阻止、嘲弄:“這個人介拎不清!”
擠車時,同樣必須“拎得清”
凡是在上海交通尚很難的時候,在上下班高峰擠過上海公交車的人,都會記憶猶新:這是一個德智體全面結(jié)合的年代。當初,上海的公交車曾創(chuàng)下過1平方米擠下11個人(或者11雙鞋)的空前絕后的世界記錄,現(xiàn)在的人會感到不可思議,就連當時的科學(xué)工作者也感到無法理解。想想吧,要想1平方米、1平方米地越過N個“11”,談何容易?這可以有資格算一個“系統(tǒng)工程”了。在這艱難的征程中,如何利用身體曲線、骨骼分布、肌肉力學(xué)恰如其分地在“11”的夾縫里擠出來,這是對一個人是否“拎得清”的最好考驗、也是最關(guān)鍵的測試?!扒迳獭备咭稽c的,是滑行;低一點的,是“合理沖撞”;再低一點的就是硬擠,而且往往是端著胳膊、挺著肚子、抬著膝蓋,大大咧咧,橫沖直撞。這就絕對又會引起眾人的白眼甚至叱罵:“會軋車嗎?介拎不清……”而且一旦在高峰的時候,遇到似乎可以“避峰”的老太太、老大爺?shù)臅r候,遇到他們也那么擁擠,許多人都會很不舒服地咕噥一聲:“軋啥個鬧猛,介拎不清……”現(xiàn)在上海的地鐵,在高峰的時候,同樣也需要乘客們“拎得清”。而偏偏在地鐵里常??梢钥吹搅嘀蟀“欣畹穆萌耍舶灾囬T不走,擺出一副隨時就要下車的模樣而似乎想永遠站下去,而那些有棱有角的行李對衣冠楚楚的擠地鐵的“白領(lǐng)”而言,則是隨時可能造成“恐怖行動”的“定時炸彈”——而他們則永遠不會表示“對此負責(zé)”——也會討來一聲聲“不進去,賴在門口頭,介拎不清……”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句,許多外地人士感到上海人看不起他們,其實往往源自這擠車。其實,這不是排外,而是上海人對自身智慧的悲劇性的執(zhí)迷。
下車時,更必須“拎得清”
必須恰到好處,不早不晚,不緊不松;必須判斷出,在越過前面的所有人時,車子正好停站,這個時間差越短越好。如果遇到前面有一個看起來不象是馬上下車的主,就必須輕聲問一下:“下車嗎?”如果正好這一位也想下車,他就會點點頭,你就可以篤篤定定地站在他后面,再前面的“路障”由他負責(zé)清除。如果那個人正好如你所估計的,暫不下車,他也不發(fā)一言,就會自動側(cè)過身,你就可以輕輕地挨著他置換一下彼此的位置,而力度必須合適。當你沒有深刻領(lǐng)會,或者他的感覺有誤,造成某一環(huán)節(jié)有耽擱、出了差錯,就必然有屬于“拎不清”的了,弄不好就要惡言相向。
一個最高級形容詞
“拎得清”是指在理解、處理人際關(guān)系、人與事的內(nèi)部關(guān)系——哪怕極其微妙的判斷——時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以得到滿意的結(jié)局。“拎得清”遠不限于在公交車輛的正常情況上。如果上海人用“拎得清”贊譽某一個人,那么,無論這個人的“出身”到底怎么樣,家里頭的“底子”到底怎么樣,文化學(xué)歷到底怎么樣,“家當”到底怎么樣,都是對這個人的生存質(zhì)量的最高評價,是對他的精神的非常欣賞。反之,如果用“拎不清”來描述一個人,那么就是對他素質(zhì)的徹底否定,拿上海話來說,等于被眾人“揩掉了”?!翱簟?,在上海話里就是指把一個人從有形或無形的“名冊”里除去。也許就因為這個人在許多方面“拎不清”,而被眾人譏笑而被排斥出“主流社會”。這叫優(yōu)勝劣汰。是否“拎得清”,性命攸關(guān)。這個“拎”是一種思維過程,也是一種操作程序。僅僅這個非常普通、非常淡化的動詞,就要求這種過程與操作必須簡潔、明快、滑爽。但這個“拎”字又并非淺嘗輒止,而要求深得要領(lǐng),一“拎”就“拎”起來,“拎”清楚,能夠提綱挈領(lǐng)、舉一反三,有一種快刀斬亂麻的味道。這個“清”則是一種思維結(jié)晶,也是一種操作成果。僅僅這個非常簡明、非常概括的形容詞,就要求一切都必須有很高的領(lǐng)悟力和推斷力,這是智慧在閃爍,也是精明在對話,如果有一環(huán)差一口氣,那么,就會很不“清”。要求“拎得清”是上海人與生俱來的理性。既然是“理”性,就必須有“理”的特點: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傲嗖磺濉钡娜?,很難在上海落腳。
不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