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然
于寂靜的老林深處,莊嚴肅穆的古老禪院響起的是亙古不變的鳴鐘之聲,裊裊的余音令聞者的心與景融為一體,歸于平靜。
當第三聲鐘聲響起,修完早課的僧侶們放下手中的佛珠靜默地朝食堂走去,空氣中彌漫著檀香的氣味。
大殿中唯獨留下一位老僧盤坐于蒲團之上,他手把佛珠默念心經,兩耳微立起,仍聆聽著禪寺中回蕩著的千年鐘聲。良久,他輕舒一口氣,面色更顯淡定祥和。老僧起身走人禪房,褪下明黃佛衣,換上一身青灰色僧袍,像往常一般下山化緣。
途中所遇,皆是前來上香最為虔誠的善男信女,他們深信在清晨向神靈奉上的第一束佛香能換來一生的平安。老僧雙手合十,與對方互相交換一個微笑。他仍然記得那個香客,他原先只是個流落異鄉(xiāng)的乞丐,是老僧用微薄的香油錢接濟了他,使他重新擁有了生活的希望。但誰也不曾想到,這個貧窮的乞丐最終卻憑著這丁點的希望與自己的毅力,成為當地富甲一方的商賈。這也許是那一點善意鑄成的奇跡,解救了一個苦難的人而多了一個行善的人。
徒步于逐漸熱鬧的小鎮(zhèn),老僧來到那個已走了幾十年的小巷。小巷旁坐著一位老者,老者的身旁放著一把椅子與一盞清茶。他似乎已感知到老僧的到來,朝老僧的方向招手示意。老僧照往常般行了一個佛禮,然后人坐。他們便這般,偶爾閑聊幾句,更多時只是更多地注視著往來的路人,直至深夜。
是的,他們就是當年的僧人與提燈人。也許是當年的那個夜晚,僧人的一句問,讓提燈人明白了自己未解的禪心;也許是當年提燈人那一句答,讓僧人頓悟了自己尋覓的禪心。他們便形成了某種特殊的默契,在一靜一動的往來間,探尋著關于助人與濟己的禪意。
兩人如此相處已將近30年,話不多,卻已了然于心。老者依舊在漆黑的夜晚為未歸的路人提燈,只不過多了一個老僧虔誠的誦經聲,也許他們仍舊會有那樣的對答,只不過,所包含的深意已不盡相同。
這樣的日子,雖然平淡,只因兩人內心的清明淡定。在行路上的某一個地方為他人提一盞燈,為自己定一個點,簡單而婉約,將“善念”與“互助”化做那個永無止盡的禪宗。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評委點評
“善”在如水的年華中,最終化為心頭的一杯淡淡的茶水。文章的小作者精彩的續(xù)寫,給這則故事一個更為精妙的結局。世間,沒有人能夠打開你的心結,除了自己,而一旦打開,便是參悟了禪理。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