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素有“江南壺癡”雅號的許四海,每年都要根據(jù)十二地支做一件紫砂生肖雕塑,到今年,正好滿一輪。己丑年,中華老字號恒源祥一舉收藏了許四海十二件紫砂生肖雕塑,在上海收藏界被傳為美談。
喝茶、聊天、賞壺,是朋友到百佛園后的規(guī)定節(jié)目。這里的環(huán)境非常好,光是樹木就栽了數(shù)千株,四季常青可不是一句空話。但大家急著要觀賞的,當然是許四海自己的作品,還有他收藏的寶藏。
初試牛刀,用湯匙挖了一把壺
“江南壺癡”的雅號,原是朋友們送給他的,形容許四海對紫砂壺收藏的迷戀和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的執(zhí)著追求。
許四海是一個自學(xué)成才的紫砂陶藝家。上世紀80年代初,許四海從廣東空軍部隊轉(zhuǎn)業(yè)回上海,在公用事業(yè)學(xué)校任干部,業(yè)余時間就琢磨著做紫砂壺。但紫砂壺這個東西,看上去容易,做起來相當難,有特定工藝流程和100多件專用工具,想無師自通幾乎不可能。
他的第一把壺是用湯匙挖出來的,然后拿了這把別出心裁的處女作去請教滬上大畫家唐云。唐云是個愛壺人,在幾十年的丹青生涯中收藏了許多紫砂壺,包括好幾把國寶級的曼生壺。他見到許四海的處女作并沒有露出譏諷的神色,而是鼓勵他:“中國的科長有千千萬萬,但出色的紫砂藝人不多,你不要當科長了,就做紫砂壺吧。”
聽了唐云先生的話,許四海停薪留職,去宜興尋訪名家、拜師學(xué)藝,并參與了紫砂二廠的創(chuàng)建。幾年后,許四海正式拜唐云為師,畫畫寫字,讀了不少書。不久師徒倆還合作了一把,由許四海根據(jù)唐云設(shè)計的圖紙做壺,唐云在生坯壺上題詩作畫,再請名家鐫刻后入窯燒成。這種壺被人譽為“云海壺”,是文化人競相收藏的寶物。作品完成后,絕大多數(shù)都給了唐云,許四海自己只留下一把作為紀念。
在大師的引導(dǎo)下,許四海制作的紫砂壺及紫砂雕塑曾多次參加全國性評比活動,屢獲大獎,享譽海內(nèi)外。
囊中羞澀,脫下毛衣?lián)Q老壺
其實,上世紀70年代許四海在廣東空軍部隊服役時,就開始收藏壺具了。為了購藏一把前代名家的紫砂壺,他常常不惜節(jié)衣縮食,甚至傾盡囊中所有。
有一次許四海從朋友那里看到了一張西晉青瓷虎子的照片,一眼認定是遺世珍寶。這是安徽一個老農(nóng)在田頭掘溝時偶然發(fā)現(xiàn)的,拿回家后洗干凈自己用了。于是許四海當晚租了一輛車趕到安徽,但那個農(nóng)民已經(jīng)賣給了“跑筒子”的古董販子,于是許四海再折回江蘇溧陽,出高價從販子手里買了下來。
虎子從兩漢和魏晉六朝起流行,是常見的隨葬品,在民間就是夜間使用的溺器,俗稱夜壺。許四海收藏的這件虎子,整體造型就是一頭蹲著的老虎,雙目炯炯有神,獸體胖肥渾圓,像一只蠶繭,四肢彎曲向前,似乎隨時都會一躍而起。上海博物館的專家看了之后,認為超過了上博的藏品。
還是在當兵時,有一次許四??吹揭粋€地攤上擺著一把舊紫砂壺,壺面上刻著一老翁在樹下悠閑地讀書煮茶,從印章上判斷像是清代雍正時的遺物。攤主索價五百,許四海掏空口袋也沒掏出那么多錢,情急之下,摘下手表塞到攤主手里。但攤主還是覺得不夠,許四海急了,扯開軍裝脫下太太為他新編織的毛衣往地上一扔,拿起壺就走人。
金石為開,大亨壺得償所愿
當然,許四海最津津樂道的還是鎮(zhèn)館之寶—大亨壺的獲得。1986年,在宜興創(chuàng)業(yè)的許四海從朋友處得知當?shù)赜幸粦襞诵杖思蚁氤鍪忠话焉鄞蠛嗟呐f壺,這把壺原來是邵大亨為潘家先祖特制的,準備當做傳家寶傳于子孫的。
許四海立即與潘家接洽,對方毫不客氣地開價三萬元。當晚,許四海就請來宜興的上海朋友趕回上海向太太要錢,第二天再返回宜興。誰想許四海興沖沖地再次來到潘家,潘家又毀約了,原來他們想等港臺客人來問價,以便賣個高價。可是來了幾撥客人,都嫌壺價太高,沒能成交。而許四海為了得到這把壺,三天兩頭往潘家跑,噓寒問暖,送些生活用品,磨蹭了半年,終于如愿以償。
30多年櫛風沐雨的尋訪,使他擁有了幾百把從明清宗師到當代巨匠的紫砂壺,加上從仰韶文化到春秋戰(zhàn)國、漢唐、宋元、明清歷朝的各種材質(zhì)和器形的壺具的拱壁,構(gòu)成了一部相當完整又蔚為壯觀的中國壺具史。13年前,他將中國第一個私人壺具博物館建在上海市興國路上,這個中國唯一的壺具博物館為色彩斑斕的海派文化添上了一筆瑰麗絢爛的重彩。
2001年金秋時節(jié),四海壺具博物館新館在綠樹紅花中落成,在這幢具有明清風格的建筑里,幾百件珍貴壺具按國家博物館陳列方式展出。館廳中央還有一尊唐云先生的半身銅像,許四海天天揩拭銅像,就像向老師匯報成績。
七八年來,這個博物館接待了無數(shù)陶藝愛好者以及外國游客,許多對陶藝一竅不通的人在此轉(zhuǎn)了一圈后,從此成了紫砂迷。2004年6月,四海壺具博物館在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等主辦的首屆中國收藏界年度排行榜中被評為“中國十大民間博物館”之一。
茶禪一味,百佛含笑佑中華
建了壺具博物館,許四海還不滿足,他要為壺具文化營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于是,他帶領(lǐng)兒子、徒弟拔去野草,平整土地,開挖溝渠,花了幾年工夫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一個中式花園。這是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以佛教文化為景點框架、以綠化城市為義務(wù)的江南園林。
許四海不是佛教徒,但他深諳禪茶一味的真諦。他常說:“壺就是佛,佛就是福,福也就是壺?!边@不是繞口令,而是他通過20多年對中國壺藝的探索,深知喝茶與提升民族文化素質(zhì)、建設(shè)精神文明、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關(guān)系。他總是勸說朋友:不抽煙,少喝酒,多喝茶,喝好茶,用紫砂壺喝茶。他本人呢,則要加一句:不妨大塊吃肉。因為天天喝茶,他雖嗜濃油赤醬的紅燒肉,卻從無“三高”。他每年還要外出作20余場健康報告,宣傳喝茶的好處。
許四海給這座園林起了一個極具個性的名字:百佛園。園中最讓人嘖嘖贊嘆的是一尊漢白玉臥佛,重三噸多,最早供奉在河北一個小城市的寺院里??谷諔?zhàn)爭時,廟里的和尚避亂前把它埋在土里。后來和尚們流落各地,廟也夷為平地了,大家就把這尊臥佛遺忘了。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當?shù)剞r(nóng)民刨土時發(fā)現(xiàn)了它。許四海是從朋友那里看到照片的,當時正有文物販子要打它的主意,他急了,心想這么好的東西不能流失到海外,就跟朋友說,我買下吧。不久,一輛卡車直接從河北運來了,它應(yīng)該是明末清初的東西,躲過了日本鬼子的炮彈,也算是上蒼有眼,庇護中華。
前來參觀壺具博物館的游客看到園中的佛像,跪地就拜,尤其是東南亞的游客,更加虔誠。但許四海從來不拜。他說,與人為善,人人是佛。佛在每個人心中。
許四海做的壺曾被董建華、馬萬祺、邵逸夫、巴金、柯靈、薩馬蘭奇等社會名人收藏,有一年,他還做了一把合歡壺送給鄧小平。現(xiàn)在,有許多地方請他參加藝術(shù)大展,他一概謝絕,不是架子大,而是送不出展品,他自己的作品連一把也不剩了。